百合花开。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东山彝族乡干海村,道路两旁绿意盎然,令人陶醉,百合花在微风中绽放,迎风舞动,而那藏在花儿下的“幸福生活”,更是让彝族群众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说到东山乡干海村百合的发展,要追溯到1987年,刚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的李红,看到落后的家乡面貌感慨万千。当时全村只有4间瓦房,放眼望去尽是土坯房和茅草房。落后的生产生活,传统的农耕生产作业,村民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此时李红被推选为村支书,他毅然挑起了村支书的这个重担,一干就是32年。
“我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于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萌生了发展产业的念头。”李红回忆说,他先后实验种植了白芸豆、党参、白魔芋等10多种农作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怎么办呢?李红追问自己。突然在2009年的春节晚餐上,一盘百合吸引了李红的眼球。东山乡干海村世世代代种植百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只局限于种植一点,逢年过节和逢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到。如果大力发展百合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2009年李红开天辟地种植了2亩百合,这一次终于实现了“有心栽花花盛开”。当李红把百合带到昆明出售被抢购一空,尝到了“甜头”,回村之后他迅速发展带动全村老百姓大规模种植百合。
丰收的喜悦。
2009年至今,经过十年的发展,百合种植面积已从最开始的2亩发展到如今的1600亩,增长800倍。如何把地底下抱成团的小果子,变成百姓腰间鼓鼓的钱袋子,这是一个大难题。“我们现在实现了多条腿走路,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四管齐下’。”李红介绍,首先是和企业合作销售,其次是在网上进行订单销售,今年我们还开通了我们自己的网店,同时还搞起了网上直播销售。在传统自主销售的模式下,成功的利用互联网把干海百合销往全国各地,现在百合还在地里,但订单已经在群众的手里了。”
记者了解到,干海村通过网络平台推动了百合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让售价原来每公斤仅8元的百合提高到了今年的每公斤30元,实现了每年3000万到4000万的产值。百合产业成了当地群众收入的增长极,百合结出的硕果打开了干海村发展的新画卷,同时也辐射了周边的村。
百合产业,既美了田园,又富了口袋,还摘掉了干海村贫困的穷帽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开辟出了一条高寒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道路,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余鹏 杨政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