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永仁坝子,清晨七点的太阳已露出红彤彤的脸庞。此时的李志翠,已为母亲和女儿做好早餐,提上一袋玉米,向自家屋后板栗地边的火鸭养殖场走去。
今年38岁的李志翠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猛虎乡阿里地建档立卡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家三口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植的6亩玉米、水稻和2亩板栗收成。因女儿年纪尚小,母亲劳动能力有限,和大多数贫困群众一样,因无技术、缺劳力,一家人生活在入不敷出的窘境中。
2014年6月,李志翠被纳入建档立卡户。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挂包干部及驻村工作队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结合“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的原则,集思广益,为李志翠详细谋划了一条产业脱贫的路子——利用板栗地搞林下养殖。
火鸭养殖不需要多大成本,技术成熟易掌握,但当挂包干部将这一想法告诉李志翠时,她担心自己没有技术经验和本钱,万一折了本还给大家添麻烦。
“火鸭具有繁殖快、周期短、易养殖等优点,并且市场前景看好,缺乏技术和资金,可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补助资金及技术培训等相关政策措施解决。”经过大家反复解释她家可享受的国家政策后,李志翠终于放下心理包袱,并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在自家的板栗地边搭建了鸭舍,开始饲养火鸭。
“饲养火鸭用的饲料、饲养方法也和养鸡差不多,但经济效益却是鸡的好多倍”经过4年的实践,如今的李志翠已经成为阿里地村的专业养鸭户,并在去年实现了稳定脱贫。
她掰着指头算账,一只鸭苗的成本15元,从鸭苗到成鸭卖出去,需要60至80天的周期,每只成鸭可以卖80元左右,一个月能够销售成鸭200只以上,除去成本开销,一只火鸭的净利润约40元钱,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
“现在一年可以养四批鸭子,等过了年,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再翻一倍。”4岁的小女儿玉馨和李志翠喂完1400只鸭子时,已是日头高照,阿里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张德昌来看李志翠,听了她的想法,表示会全力支持她迈步大发展。
云南网记者 张馨云 通讯员 张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