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邓。记者 常旭辉 摄
清晨,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洒满了阳光,安置点的老百姓各忙各的活计。搬迁户余友邓与管委会主任余忠福核对搬迁户家庭的学生信息。
余友邓家在鹿马登乡赤洒底村阿地马底小组,搬迁到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当上管委会成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楼长、水电工,身兼数职,辛勤工作,过上了与山上完全不一样的幸福生活。
带头搬迁走下山
余友邓的“老家”阿地马底小组坐落在高山深处,从村委会徒步到小组需要三个半小时的时间,环境、气候十分恶劣,不通公路、不通网络。2016年,福贡县决定把阿地马底组纳入整组搬迁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2018年1月,阿地马底小组69户267人全部搬迁入住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公路旁边,对阿地马底小组村民来说,是思想上、生活上的大跨越。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有很多不可解决的困难。在工作组入户宣传易地搬迁政策时,群众十分抵触,顾虑比较多、思想不统一。
“我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深知家乡的生产条件差、生活十分落后。群众受教育程度底,大部分村民均为文盲半文盲,读书识字的很少。” 余友邓认为,党的扶贫好政策,让祖祖辈辈居住在杈杈房、千只脚落地茅草房的阿地马底群众搬到干净宽敞的楼房,这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党员,他有责任带头克服搬迁困难,让大家抓住这个机遇,过上好生活。
余友邓有了这个想法,尽管受到村民很大的质疑,他仍然积极主动配合工作组,做好易地搬迁安置政策的宣讲工作。第一个带头签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承诺书。他的举动对村民的易地搬迁安置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将近两年的多次宣传动员,阿地马底小组的群众最终全部签订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承诺书。
2018年1月,余友邓又第一个带头搬迁入住到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此开启了村民变居民的幸福生活转变。
“不能啥事都靠政府”
2014年,根据国家扶贫政策,余友邓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老邓这下好了,被评上贫困户,啥都不用干就等着政府给钱花。”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项政策项目更多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余友邓听别人说的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脸上火辣辣地刺痛。
“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劳苦干,我相信一定能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余友邓说。
2014年,余友邓贷款1.5万元,到县城学习家电维修技术,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 2016年拿到了维修工程师证。于是,他返回到家乡,申请了3万元的贷款,在阿路底的街上租房开了一个家用电器维修店。由于价格优惠,附近很多村民都找他维修电器。余友邓慢慢地还清到了贷款,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2018年,脱了贫困帽。
致富是靠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余友邓常常如此说,也鼓励家里人这样做,2018年家里实现了脱贫。如今,他的妻子范四你在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学习缝制民族服装,二女儿余花你在广东务工,小女儿余花恰准备在安置点做电子商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个人富不算富,余友邓看到乡亲们发展产业困难,2018年带头在阿地马底小组山上种茶叶。从2018年到现在,共种植茶叶100亩。
“我们这边的茶叶品质好,市场前景广。之前阿地马底小组没有种茶叶是因为山高路远,种植成本高,采摘也不方便。听说要建生产便道,我就想好好利用我们的林地来增加收入。”
说起茶叶种植,余友邓非常有信心:“明年要继续扩种,还打算在山上建一个小型茶厂,大家一起干,增加收入。”
“新生活让党徽永不褪色”
从深山里搬迁出来,余友邓成了“多面手”。不仅修理电器,还要参与搬迁点的各项工作。
义务承担安置点水电工职责。让党徽永不退色,是余友邓在安置点后续建设中体现“好居民”的新作为和新担当。
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点管委会主任余忠福告诉记者,为了让安置点的群众喝上安全干净的山泉水,余友邓不辞辛苦,每周都要抽出1至2天的时间去路远且危险的水源点排污泥。
“群众水龙头坏了,他就主动上门修理,从来不收取费用。只要安置点群众有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就找到他帮忙解决。能够这样长期坚持,已经很不容易了。安置点的群众对他很认可,所以上了我们安置点的善行义举榜。”余忠福说。
除了水电工,余友邓还主动承担安置点的环境卫生监督员和楼长,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撇弃山里的生活旧习惯,不随地吐痰、丢垃圾,随时保持良好的卫生,用心呵护好安置点的家园环境。
2018年,余友邓被评为福贡县优秀共产党员。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自从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感到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如今,我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觉得很自豪。“
傍晚,夕阳的余晖照进阿路底,欢快的民族音乐响起来了。余友邓一家和安置点的群众在宽敞的文体广场开心地跳起了民族舞蹈,祝福美好新生活。
云南网记者 常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