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媒集中点赞大理!
今年夏秋之交,大理频频在《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日报》和《农民日报》等各大国家级主流媒体“亮相”。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国家级媒体刊播大理的各种报道多达44篇。其中,9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整版报道《洱海,变清了》被国内外网站大量转载,记者在百度输入该标题,共搜索到相关报道51.8万个!这些媒体用文、图、视频等丰富形式,集中报道了大理洱海保护、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工作,“风花雪月·乡愁大理”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些中央级媒体都说了些什么,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哪些?记者择取部分报道,为您做梳理。
焦点一:洱海保护
8月22日至24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在大理进行回访式蹲点调研采访,重返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20日在大理考察过的地方,忆当年事、访当事人。9月初,一系列关于洱海保护的报道见诸报端,激起强烈反响。
9月5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发题为《大理:为后人留一湖清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一文,文中写道:“8月底的洱海,蓝藻不复聚集,水比4年前的冬季更清澈。”“抢救洱海,成效初显。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洱海全年水质为优。今年前5个月,洱海全湖水质均为Ⅱ类,6月、7月为Ⅲ类。”
同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是《洱海苍山展新颜(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第11版还以《洱海,变清了》为题,整版报道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文中写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洱海2565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共建起了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35处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2.07万个化粪池,污水收集管网总长度达4461.6公里。洱海,正努力实现流域内村镇污水收集全覆盖。”
9月5日,《中国日报》刊播了短视频《英国小哥到洱海寻找“诗和远方”,可那的客栈怎么关了大半?》,以记者肖恩的视角切入,采访双廊客栈、污水处理厂、古生村、大理古城等地,了解到“如今在大理,保护洱海、保护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人都懂得‘洱海清,大理兴’的道理。”“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大理人还在探索,并已做好全力奋战的准备。”
9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让洱海美景永驻人间》的报道。该报道肯定了四年来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指出“这几年,洱海水质逐渐向好。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水环境质情公报中,洱海全年水质为优。2019年1至6月份,洱海全湖水质实现了5个月Ⅱ类,与2018年持平。”
焦点二:脱贫攻坚
大理是全国14个扶贫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的主战场,长期以来,白州儿女不惧艰难,撸起袖子加油干,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一次又一次赢得全国瞩目。
9月9日,《农民日报》头版《看得见的美丽留得住的乡愁》一文中写道:“大理通过进村入户认真调查分析发现,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生病看不起,有的住房破旧不堪,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资金……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们开展因户因人施策,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一个都不能少地帮助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小康生活。”
9月23日,《人民日报》6版刊发了《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彝族自治县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一文,文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漾濞县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融入发展潮流,砥砺奋进,经济总量从1982年的3000万元迈入2018年的20亿元大关。”“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漾濞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9%降至2018年的1.07%,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2019年第17期的《求是》杂志也在《七彩云南的历史性跨越》一文中,对大理的脱贫攻坚工作予以肯定——“大理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讲好大理扶贫故事’宣讲活动,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将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行动。”“大理州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毕怀忠是大理州弥渡县的一位贫困户,他身残志坚,以‘单腿战贫困’赢得人们的敬佩,成了自力更生拔穷根的光荣脱贫户代表。”
焦点三:多彩风情
风花雪月,诗和远方。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历来是中央各媒体最喜欢报道的大理题材,今年亦是如此。
8月5日,新华网刊发《“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吸引京城“赶集人”》一文,盛赞:“大理民族手艺人跨越了两千公里,将大理扎染、白族刺绣、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3500多个品种的民间手工艺品,带给京城的消费者,匠心之作以最精致的沉浸式体验,让都市消费者读懂大理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8月12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组题为《大理古城不夜天》的图片,描绘了一个迷人的画面:“暑期云南大理古城越夜越精彩,从华灯初上到夜色正浓,汇集于此的各地游客看夜景、品美食、听歌赏舞,感受古城不夜天的魅力。”
8月16日,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还专门报道了《大理至丽江首次开行“复兴号”动车》的新闻。“复兴号”动车的开通,让游客往返于大理与丽江之间选择更多。
8月28日,人民网刊发了《云南剑川:同庆石宝盛会唱响千年白曲》一文,报道了剑川石宝山歌会的盛况。文章对石宝山歌会和剑川白族传统文化不吝赞美之词——“歌会上演唱的剑川白族调属山歌类,曲调优美动听,委婉流畅。男的唱得热烈奔放,女的唱得缠绵柔和。”“令人惊叹的石窟艺术、恬静安逸的古镇古村、工艺精湛的木雕石刻、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悦耳动听的三弦声、令人陶醉的白族调,一定会给您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9月13日中秋节,新华网刊发了《中华团圆月天涯共此时——三地中秋折射家国梦》一文,以“民族团结月更圆”为主题,报道了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全村人的中秋团圆饭,赞美了郑家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在这里,每个村民都会说出这样的心声。7个民族在生活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记者杨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