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3日電 稅務經濟應收得穩用得好。
《香港商報》社評認為,香港庫房水浸,已非什麼新聞,不過,稅務局昨公布的數字顯示,上個財政年度的總稅收高達3286億元,創出史上最高,其中印花稅、物業稅、薪俸稅、個人入息稅以至博彩稅,均打破了歷來紀錄,情况就無疑令人側目咋舌。說到底,稅務經濟學應致力做到“收得穩”和“用得好”兩點。稅收既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重要的是一個“穩”字,箇中擴闊稅基自是一大出路;而在量入為出、公共財政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基礎上,亦要應使則使、用好資源,以解決民生困難和促進經濟發展。把握今次稅收創新高的契機,港府要履行正確的稅務經濟學,肯定是大有條件及大有空間的。
政府土地諮詢展開。
《明報》社評認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文件,存在“兩個保守”的問題。文件嚴重低估未來香港土地需要,如果政府不積極作為, 2046 年香港住宅、經濟和基礎設施土地累計短缺一千二百零六公頃。這是相當保守的估算,既未考慮市民“住大一些”的合理訴求,也未計及香港人口老化,未來需要更多土地增建安老院和醫院等社會設施。諮詢文件另一問題是“單項估算”太保守。諮詢文件羅列十八個增加土地供應選項,然而對於部分單項可以開拓的土地面積和建屋數目,估算卻甚為保守,對各家各派都不討好。土地大辯論需要敢於跳出框框。當局不能因為擔心政治麻煩,畏首畏尾,既怕得罪權貴,又怕一些民間團體責難;各家各派應當勇於挑戰各種盲點定見,惟亦需要實事求是。
中美談判難言樂觀,香港應有應對預案。
《文匯報》社評指,香港沉醉在經濟好景美夢中已經很久了,對全球變局與危機的準備明顯缺乏大手筆。加息壓力及對本地資產價格的衝擊、中美貿易戰對出口行業衝擊等,政府應做好應對準備。面對中美大國博弈、全球貿易單邊衝擊多邊、高科技競爭壁壘、歐元再崛起及金融貨幣戰等新格局,香港如何立足、如何擁有一個有遠見的未來,現在已到了做好戰略預案的時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