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14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14日發表題為“須寬輸入人才 豈止科技業”的文章,全文如下:
人才嚴重不足制約創科發展,“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雖有保障本地就業措施,仍被工會抨擊。本港多個行業人手短缺,急需放寬輸入人手,工會保護本地工人,亦需顧及香港發展。
做好計劃監管 做到勞資多贏
本港創科先天不足,包括缺乏科研氛圍、高租金、創科人才不足等,已在環球與區域競賽中落後,要急起直追,為本港經濟添強勁引擎,便須有所突破。港府上周公布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減省程序、縮短申請與審批時間,正有望為突破人手不足瓶頸走出第一步。
申請科企除要證明聘用本地人才有確實困難外,計劃亦規定企業每聘用3名境外科技人才,便必須增聘1名本地全職員工和兩名本地實習生。此已被評對財力有限的初創科企造成過高的聘用成本,但仍迅即遭到勞工團體抨擊,指美名為簡化程序,實為另闢途徑輸入外勞,且為擴大輸入外勞鋪路。
勞工團體的擔心不是全沒來由,因確如他們指出,按2016年審計署報告,在抽查現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有企業未被要就招聘本地人才事宜提供證明,亦有部分輸入人才的薪酬低於本港同一職位的平均月薪。
然而,這些執行上的失誤,並不代表本港多個行業包括創科界人手充足,勞工團體要求相關部門把好關、保障本地勞工,固然應該,港府更應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好好落實,讓市場各方看到,如能在輸入人才和保障本地人才上做好平衡,不但不會損害本港有關從業員,更由於科技行業能得到發展,即所謂“做大個餅”,能讓本地更多人才有機會投入創科行業,做到多贏。
此外,還須正視的是嚴重欠缺人才,以致令相關行業、本地經濟和所需服務受到窒礙的,並不只是創科業。例如建造業界缺乏具技術勞工,不但令包括政府基建工程的成本不斷飈升,亦因人手不足而影響工程進度。
多行業缺人手 輸家終是香港
又例如醫護人手不足,令公私營醫院迫爆,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公營醫院服務要輪候的時間動輒逾一年等,苦了病患市民;又或者私人院舍人手不足,令老人院宿位嚴重供不應求。
本地勞工固然必須得到應分保障,但香港要在經濟、民生上獲得推進,放寬個別行業輸入人才,須盡快得到討論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