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14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4日發表題為“開人才流通之門 愈大愈好”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日前宣布推出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畫”,首年輸入最多一千名科技人員,並火速啟動,下月便開始接受申請。經濟發展是一場只爭朝夕的比賽,落後了便再難跟上,當中不僅要爭奪資金與技術,還須競逐人才,所以香港開啟人才流通之門,已刻不容緩,而且開得愈大愈好,令人才進出出現“順差”,只有這樣才可推動香港科技產業從後趕上。台灣近年人才出多入少,成為經濟一大隱憂,我們應引以為鑑。
對於上述吸納人才計畫,社會多表贊同,但也有不同意見,昨天就有勞工組織認為,讓外地科技人員來港工作, 等同輸入外勞,會削減本地人的工作機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其網誌中,回應此論點說,培育本地人才跟吸引國際人才,兩者並不互相排斥,只有人才匯聚,才可吸引企業來港,從而製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令更多本地人才投身行業。
各省市搶人 香港要快手
他所指的這個“良性循環”,對香港未來科技產業發展至為重要。香港要在中短期擴大科技產業的規模,必須招攬更多國際與內地企業來港投資,它們作決定時,除考慮香港的融資、稅務、法律、訊息流通和有關硬件外,還會看人才“供應鏈”是否順暢,所需人員能否容易聘請。由於香港的大專教育過往不着重培訓科技人才,有關學科也非年輕一代的首選,故本地人才供應並不足夠。迅速加強人才“供應鏈”的唯一方法,是輸入國際與內地的專才,當多了科技企業來港投資,職業市場便會隨之改變,繼而影響年輕人選讀科技學科的意向。
香港要吸納外來人才,並非一開大門便有各方才俊排隊,其實內地不少省市同樣求才若渴,以不同的優惠政策招攬科技人員,並設法堵住人才流走,不讓其他省市搶去。舉例說,過往一直屬於貧窮落後地區的貴州省,近年大力發展科技與數據產業,成為了人才流向的新目標;此外,廣州正積極發展為華南的科技中心,努力引進人才。 這些省市都是強勁競爭對手,香港如仍高估自己的吸引力,任由人才過門不入,以後將後悔莫及。
台“人才赤字” 應引以為鑑
匯聚人才方面,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是贏家,台灣則輸得甚慘。據台灣官方兩年前的數字,台灣一千萬工作人口中,有七十二萬人外流,其中逾半在大陸就業。這趨勢至今有增無減,牛津經濟研究院就指出,台灣到二〇二一年時,將居全球“人才赤字”地區的首位。
台灣向來靠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支撐經濟,但近十年從業員薪酬幾無增長,部分中層職位的待遇只及內地一半,本土人才自然往高處流,而吸引外地人才的條件則每況愈下,形成“逆差”,如此下去,勢將出現危機。
前車可鑑,香港吸納外來人才已十萬火急,先導計畫的步伐應更快,並將人數限額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