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長段崇智帶領傳媒參觀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香港新聞網5月18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中央批准本港科研機構直接申請國家科技項目經費支持,本港二十二所國家級科研機構,已率先各獲批一百萬人民幣經費,中文大學佔了五所。中大校長段崇智形容,新措施令“個餅大咗”,料港科研項目日後獲得資源的機會也會大增,目前五個實驗室共獲批五百萬人民幣資金,會鼓勵更多中大科研人員申請內地經費。對於申請須提交中文計畫書,他認為本港科研人員並非完全陌生,大學亦會協助處理。
中大現時擁有五個國家實驗室夥伴實驗室,除了“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是與香港大學共同合作外,其餘均由中大科研人員主導。中大校長段崇智昨偕實驗室主管和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處人員,帶領傳媒參觀其中一個實驗室,五個實驗室共獲五百萬元人民幣經費,開展研究項目。他形容新措施讓“資金過河”,是對本港創科發展和能力的肯定及支持,整個學界都感到鼓舞,而中大於機械人技術、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及生物醫藥均有優勢,未來會鞏固與內地的合作基礎,開拓更具針對性的合作項目,特別是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
段崇智稱,會鼓勵大學其他科研人員,積極申請國家不同重大項目計畫的經費,坦言中大有充足的科研人才,以往卻在財力和設備上遇到限制,“如今新措施推行,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相信日後會有更多項目成功獲得內地經費。”惟他認為須於內地科研項目競爭,現時難以估計申請成功率和最終獲批金額,但對此感到樂觀,“就好像一個餅加大了,即使同樣分八份,每份額也會比以前大。”
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處處長李志明補充稱,有學者曾透露,內地清華大學一年獲批的科研經費,達二百六十億元人民幣,遠多於本港研究資助局三年所批的研究資金總額,僅約一百七十億港元。他又指,內地有關部門將按不同項目計畫,向本港科研人員提供申請指引,料與本港或外國形式稍有不同,會較着重研究項目對社會的貢獻、會如何轉化成實際應用等。
研究及知識轉移處研究委員會副主席陳偉儀則透露,計畫書須以中文撰寫,“對習慣寫英文計畫書的教授而言有難度,但這不是問題。”段崇智亦指,由於科研人員以往也有與內地合作的項目,一直有向內地申請資金的經驗,所以對中文撰寫計畫書、申請手續等並非完全陌生,“與以往相比,不同之處只是資金過了河,我們大學也會有相關部門,協助教授們處理申請程序。”
陳偉儀亦指,以往本港申請內地科研經費有不少限制,例如須與內地夥伴機構合作、資金須於內地使用、部分研究項目所需研究設備,要由中大運往內地使用,並繳交高額稅款等。他舉例指,中大與中國科學院分院在廣州合作的再生醫學研究項目,需要聘請人員常駐當地,管理項目非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