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港媒:增地積比有助紓樓荒

时间:2018-07-28

香港新聞網7月28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8日發表題為“增地積比有助紓樓荒”的文章,全文如下:

綜合官方數據,私樓短期潛在供應量下跌,公屋供應量又遠未達標,恐更難令樓市降溫。由於覓地不易,增加住宅供應的可行方式之一,是放寬地積比,讓同一幅土地上可以興建較多單位,來應付市民置業的龐大需求。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最新發表的數字,到上月底為止,未來三、四年的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量達九萬三千個,由去年六月底的九萬八千個高峰,逐步滑落至二○一六年九月底的水平。

當局計算潛在供應量的方式,是把建築中的單位減去已售樓花的單位,再加上現樓貨尾和已批出土地並可以隨時動工項目。以今年第二季末和第一季末比較,建築中的單位多了三千個,但是已批出土地等待動工興建的單位卻少了六千個,導致整體潛在供應量減少了三千個。

政府長遠房屋發展策略的建屋目標,是平均每年供應二萬個私樓單位。以未來三、四年潛在供應九萬三千個單位這最新數字來計算,保守估計每年平均仍然超過二萬個,達標有餘,但是由於數目有所減少,難免影響市場心理預期。

公屋供應不達標 須急追

至於包括出租和資助出售的公營房屋潛在供應,則距離目標尚遠。房屋委員會公布未來五個財政年度的建屋量,只有現財政年度像樣一點,達二萬七千一百個,如果加上市區重建局和房屋協會興建中的資助出售房屋,包括居屋和首置盤等,相信可以達到長策定下的每年供應二萬八千個的目標,可惜是只此一年。

之後四年的房委會建屋量,預計都不足二萬個,到二○二二至二三財政年度,更低至不足一萬五千個,就算加上市建局和房協的資助房屋和出租公屋供應,都遠未能達到二萬八千個的目標。

當局每次推售居屋等資助房屋,都錄得龐大數目的超額認購,恍如杯水車薪,至於出租公屋,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已經延長至五點一年。這些公營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的話,將令更多中下層市民“滯留”在私樓劏房等小型單位,導致私樓租金居高難下,樓隨租貴。

市場觸覺靈敏的發展商,近來調高了興建中小型單位的比重,政府部署推出一手單位空置稅,豪宅單位去貨向來較慢,較大機會墮入稅網,中小型單位則在龐大需求下,去貨靈活性高,速度也快。

面對住屋供求失衡、公屋土地尤其不足的局面,政府考慮多個途徑,其一是繼續排除萬難增闢土地;其二是更改私樓和公營房屋供應比例,增加公屋供應,但就要設法避免樓價因私樓供應減少而飆升;其三是增加地積比。

增加密度 須避免副作用

政府考慮中的公私營合作發展計畫,就是容許增加發展商所持有新界農地的地積比,與政府攤分由此得出的額外單位供應,發展商在補地價後可興建更多單位,政府則增加了公營房屋用地。

此外,也有發展商願意補巨額地價來換取提高地積比,為獨自發展的新界項目大增單位供應。

至於市區重建,私樓方面有市區重建局也希望增加地積比,以提供更多地面活動空間來換取樓宇建得更高;公屋方面有房屋協會重建屋邨,提高發展密度,尤以原啟德機場附近的屋邨為然。機場搬遷後,撤除了因航空安全而訂下的樓宇高度限制,要是九龍塘能夠改變城市規劃,可以大增市區私樓供應。

增加樓宇發展密度,對改善市民居住環境來說,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在土地供應受到種種掣肘的現實環境,如果能夠做好交通和環境配套,避免產生大塞車、空氣差和採光不足等副作用,增加地積比不失為紓緩“樓荒”的務實途徑。

  • 上一篇:專家倡發土地債券 釋四千公頃地發展
  • 下一篇:港媒:貿易戰下無贏家 特式陰霾累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