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30日電 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昨晚正式結束,曾在此大行其道的街頭表演也降下帷幕。《文匯報》認為,香港是東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會,街頭表演可展示多元文化融合和充滿活力的都市魅力,政府宜借鑒境外的管理經驗,引入牌照制度,在指定區域,實施聲浪管制,既給街頭表演提供適度空間和平台,也給作為國際都市、旅遊城市的香港增色。
旺角行人區人流密集,是香港市民和外地遊客消閒購物的集中地、“朝聖”地,亦是自發的街頭表演者展示才藝的舞台。可惜,旺角行人區的街頭表演太多,日夜不停,導致噪音滋擾,引發當區居民反感。最終區議會及政府照顧當區居民的感受和權益,取消運作18年之久的旺角行人區,街頭表演者亦失去表演陣地,只能轉往他處。政府尊重民意,取消旺角行人區,無可厚非。但是對於街頭表演、街頭文化,政府似乎不應任由其自生自滅,因為避免滋擾而簡單地一禁了之,亦非理想辦法。如何實施規範化管理,令街頭表演與香港城市文化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政府認真思考。 環顧周邊及其他國際都市,對街頭表演加強管理和引導的經驗比比皆是。實施牌照管理,就是其中有效一招。紐約市要求想使用擴音器的表演者須先申請牌照,音量限制在80分貝。新加坡要求街頭表演者面試考牌表演,警方會嚴打無牌表演,最高可罰款2萬新加坡元,新加坡並開放100多個指定表演場地給街頭表演者。台灣地區的台中市今年街頭藝人報考達1159組,目前台中市有街頭藝人逾2000人,街頭表演據點約85處。
內地不少城市也將街頭表演發展成創意產業,並成功打造為別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深圳自2015年起,對街頭表演試行“劃定區域、固定位置、抽籤派號、核准入場、規定時間、持證上崗”管理模式,甚至吸引到德國鋼琴家阿納。施密特專門來深圳考取街頭藝人證。目前深圳從個人形象、藝術水平、互動交流、打賞模式多方面提升表演服務,建立起良性循環、合法有序的街頭藝術生態圈。
香港運輸署設立的行人專用區遍佈銅鑼灣、中環、赤柱、灣仔、佐敦、深水等地,香港知名的街頭表演區有年輕歌手集中的尖沙咀文化中心、粵曲居多的油麻地、類似旺角行人區的屯門公園和沙田中央公園等。旺角行人區取消後,部分街頭表演者或轉戰他區,如果不作規範管理,難免在其他地區也會製造噪音、引發混亂。因此,政府應借鑒其他城市管理街頭表演的成功經驗,根據香港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令街頭表演不僅有生存空間,而且在規範化的管理下健康成長,推廣展示香港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成為宣傳香港國際都市、旅遊中心形象的亮麗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