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英學者:香港過去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

时间:2018-08-04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香港以所謂“東亞模式”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與韓國、新加坡和台灣地區並稱為“亞洲四小龍”。但是在1997年回歸祖國以後,香港的經濟增長卻明顯放緩……於是乎,香港有個別聲音開始質疑回歸祖國對香港經濟到底是好是壞。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在一段訪談視頻中,發表了自己對香港經濟的解讀。

1997年香港主權交接儀式(資料圖)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表示,現在香港有這麽一種看法,說1997年以前香港經濟繁榮,是因為它很聰明,很自由,因為它可以順應形勢,因為它被英國管轄等等。但他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歷史的一種嚴重誤解。

香港經濟在上世界70年代末和1997年回歸之間之所以迅速騰飛,那是因為香港太走運了。

為什麽說香港幸運?馬丁·雅克認為,那是因為中國大陸從1978年起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一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大陸才完全開放。所以,在中國大陸緩慢開放的過程中,香港自然而然地承接了中國大陸本應該可以做的事情。

香港就好比是大陸的前方辦公室,所以香港從這段歷史中獲益良多。他舉例表示,假如妳是一個西方公司,不管是歐洲的還是美國的,日本的還是韓國的,妳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最便捷的落腳點肯定是香港。

馬丁·雅克指出,香港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大陸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接著他自問自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如果妳想進入大陸市場,妳還會繞道香港嗎?香港變得不那麽重要了。如果妳想開拓大陸市場,妳可以去上海、北京、廣州或者深圳,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妳肯定不會選擇香港。

所以使香港在過去成功的因素不復存在了,香港必須在1997年以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香港的落寞不是大陸的錯,而是因為大陸和香港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馬丁·雅克表示,一直以來,英國喜歡吹噓香港的經濟有多麽的繁榮,富有競爭力。但這都是胡說八道。

香港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不具備什麽競爭力,屬於壟斷型的經濟。幾個商界巨頭壟斷了香港經濟,比如在香港最賺錢的房地產領域,利潤就在他們幾個之間分。“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誠、鄭裕彤、郭得勝和李兆基,壟斷了香港房地產業數十年。

他指出,這種少數壟斷或者獨斷的經濟必須要改變。可惜的是,這樣的改變還沒有發生。

馬丁·雅克還將香港和深圳的命運作對比,深圳曾經是毗鄰香港的小漁港,在鄧小平提出深圳特區的想法後,深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的深圳是中國的技術中心,在科技競爭力和創新方面僅次於矽谷。而香港什麽進步都沒有。

他認為,香港不應該讓自己遊離於中國之外,而是應該積極地把自己當成中國的一部分,讓中央政府把香港納入大陸的總體發展規劃當中。

馬丁·雅克指出,有香港人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在過去的155年裏,他們從未了解過中國。雖然他們說的是中國方言粵語,但是他們對中國確實一點都不了解。他們對香港的“北方”很無知,他們一直都是向西看,向英國看,向美國看然後是加拿大,但是他們從未向北看,向中國大陸看。

放眼當下,香港應牢牢把握在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機遇。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可以與其他城市共建核心金融圈,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圈,開拓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結算與投資業務,使香港成為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貿易清算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還可以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大灣區城市群可以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加快向全球高端價值鏈邁進,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

香港可以利用的國家戰略不僅是大灣區建設,中央也支持和助力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一帶一路”可以為香港在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工程建設、高增值航運服務、旅遊服務及會展節慶服務等8大方面帶來商機。

總而言之,一直向西看的港人,如今是時候向北看了……

來源:通傳媒

責任編輯:张丽欣

  • 上一篇: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再延長
  • 下一篇:彭博料下半年港樓市升幅放緩 全年約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