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27日電 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塵埃落定,代表建設力量的陳凱欣以10萬多的得票勝出。繼3.11補選之後,建設力量再創奇跡,又贏得民意戰的漂亮一仗。《文匯報》認為,這是經濟民生優先的勝利,是香港社會穩中向好的集中反映與直接體現,表明社會趨於理性,公眾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願望強烈,希望議員真正關心社區、真誠為民服務,建設力量民生先行、擺脫政爭的理念贏民心、得認同。期望陳凱欣與建設力量攜手合作,認真配合、監督施政,為港人謀福祉,報答選民支持。反對派應深刻反省敗選原因,思考如何順應民意、與時俱進,以免與選民的期望落差越來越大。
和勝出3.11補選的鄭泳舜一樣,陳凱欣在今次補選也以經濟民生為主,喊出“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的競選口號,競選政綱聚焦九龍西選民最關心的房屋、醫療、教育問題,並作出具體建議和承諾,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區內民眾的共鳴;競選期間,她經常落區拜訪區議員、街坊,當區內發生民生問題時,第一時間到現場了解情況,掌握精準資料,迅速與市民熟絡,贏得市民的信賴。
如果說上次補選,鄭泳舜以2,000多票贏了姚松炎是“爆冷”,那麼這次陳凱欣作為政壇新人,沒有政黨背景,以13,000票之差,“技術性”擊倒反對派“元老”李卓人,進一步反映,輕視民生、靠政治化炒作,難再在補選輕易獲勝。選民希望立法會有更多鄭泳舜、陳凱欣這樣的建設力量,在議會內推動有利香港的經濟民生政策,造福港人。
長期以來,立法會被反對派政客騎劫,爭拗不絕,拉布氾濫,淪為狙擊施政的工具,導致議會空轉,社會撕裂,“佔中”、“旺暴”、“港獨”等違法暴力言行層出不窮,衝擊法治,損害和諧,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經濟民生改善舉步維艱,最終受害的是普羅大眾。廣大市民憂心忡忡,渴望議會早日重回正軌,真正成為理性議政論政的地方。
香港逐漸走出政治爭拗和激烈對立的陰影,今次九龍西補選的結果,反映香港穩中向好轉變的趨勢,展示出強大的理性民意,表明民心思穩、民心思進,選民十分厭倦政治內耗,希望民生優先,選民支持為民生、做實事的候選人進入議會,讓立法會遠離政治化鬥爭,讓香港聚焦經濟民生發展,恢復穩定和諧;政治先行、為反而反的政客,即使資格再老、名聲再大,也被選民離棄。
陳凱欣理性實幹、民生先行,獲得選民信任和支持,最終贏了補選,她進入議會後任重道遠,需要與建設力量共同努力,發揮建設力量的積極作用,支持特區政府以民為本,推動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尤其要在市民最關心的議題,例如土地房屋供應不足、年輕人向上流動困難、貧富差距擴大等方面實現突破,推動香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國家快速發展機遇,讓市民分享更多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政府施政是其是、非其非,提出實事求是的建議和意見,督促政府持續改善施政,更好地服務市民。
過去歷次補選,反對派自恃有得票率“六比四”的“天然優勢”,每次都派出“政治明星”,以政治議題作為主打,刻意製造與建制派對決的選情,刺激選民投票給他們的候選人,每次都輕易贏出,屢試不爽。九龍西是反對派的票倉,在立法會選舉中,反對派獲得的議席和選票都明顯佔優,本來對補選志在必得。可惜,今年兩次補選結果證明,反對派政治先行的選舉策略錯判民意,已經失效。尤其是今次補選,反對派並無吸取3.11補選敗選的教訓,續打政治牌,與求穩定重民生的民意背道而馳,難免重蹈覆轍。
昨日反對派就敗選向公眾鞠躬致歉,並表示“民主派需聆聽未有投票予他們的市民之聲音,並作出深切反思和檢討”。反對派的確要痛定思痛,檢討選民不支持的真正原因。歸根到底,選舉是要給選民帶來發展經濟民生的願景,急民所急,想民所想,拿出改善經濟民生的行動和誠意,流於空泛的政治口號和政治炒作,已經行不通,若再不改弦易轍,下次恐怕輸得更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