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21日電 香港《大公報》21日發表題為“香港人才仍具不可替代優勢”的文章,全文如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最新全球人才調查報告,香港排序從去年的第十二位降為第十八位,下跌了六位,有關變化引起各方關注,特首林鄭月娥亦已及時作出了回應。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是國際知名學府,在人才培訓與管理方面具權威地位,對其發布的調查結果,即香港人才排位下降,值得引起特區政府及各界重視,予以了解和跟進。
然而,對待有關調查結果,除了應予重視之外,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和港人社會都正好趁此機會檢視和反思一下有關問題,本港的人才培養從制度、教育、使用以至個人認知上是否都有改善的必要?過去常說的人才優勢是否還存在?又如何可以進一步鞏固和發揮?
事實是,人才問題,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問題,人才質素如何、數量是否足夠,有客觀上的數據和準則,但情況亦不能一概而論和“一刀切”,所謂“大材小用”、“楚材晉用”,說的正正就是人才供應和需求是否配套、適用的問題,而個人認識和社會眼光往往也會發揮很大作用。
在回應中,特首林鄭月娥強調的是教育經費問題,她指出,自上任以來,已把人才培育放到了施政的很高位置,過去十個月就先後投放了兩筆合共八十三億元的新資源,全年教育開支因此增加了百分之十。
本港在基本教育方面的投入雖未如鄰近國家地區如新加坡,但在公共開支方面佔的比例已與醫療、治安等並駕齊驅。但是,基本教育開支只是人才培育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有教育方針、方向和視野等問題。像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湖光山色、財力充沛,也確實培育出了一流的具國際視野的管理人才,但一些條件遠不如瑞士的國家和地區,是否就一定不能夠培養出有用的人才?答案也未必。
事實是,人才也者,除了本身確實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度身量體”,同樣十分重要。以當前港人社會來說,人才優勢在於中英雙語、國際視野和聰明“醒目”、學嘢快、識考試,而欠缺者在於人生理念模糊、奮鬥目標不明確,也欠缺了一點獨立思考和敢闖敢拚的精神。
眼前港人社會,正到了一個“不進則退”的轉折時期,青年是否有才、是否成才,準則之一,就是要看他們是否能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視野,認清當前香港的形勢和國家的發展,敢於投身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中去,投身到創新、創科和創業的洪流中去,人才舞台已經高築,就看香港青年敢不敢踏上去。
事實是,眼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以至整個國家發展大局而言,香港特區在人才方面的優勢仍然是不可替代和未有削弱的,問題是人才首先要自己爭取當人才、像個人才,否則客觀條件再好、送去洛桑,也未必就成得了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