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20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0日發表題為“推動主婦就業 降兒童貧窮率”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去年貧窮人口增加到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人,是八年來最多,當中兒童貧窮率增加較多,尤其需要當局對症下藥,讓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有較好的生活環境。
去年經濟增長跑贏通脹,失業率低至百分之三點三,基層和低技術工升幅更跑贏整體工資,然而處於貧窮線以下的人竟然多了,主要原因是本港貧窮線的計算,是採用相對貧窮而非絕對貧窮作為準則。
絕對貧窮線是訂定一條固定收入線,按照通脹調整,用作對比人民實質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升降。本港貧窮線則是指相對收入而言,每年以全港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劃線,當經濟好而整體收入增加,就會拉高貧窮線,有時候會出現社會富裕卻“窮人”多了的弔詭現象,在其他社會也時有發生。
全民收入增 扯高貧窮線
故此,本港的貧窮線並非反映實質生活水平的升降,而是偏向反映貧富懸殊的情況。為了縮窄貧富懸殊,當局就要作出政策干預,例如提供綜援和生果金等恆常現金補貼,另一個重要的補貼是公屋,紓解基層捱貴租的困境。
去年全港處於貧窮線以下的住戶共五十九萬,涉及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人,貧窮率升到百分之二十點一,比前一年升了零點二個百分點。如果計及綜援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產生的脫貧因素,貧窮率就會跌到百分之十四點七,與去年持平。如果再計入公屋等非現金補助,貧窮率就會進一步跌至百分之十點五,比前一年上升零點一個百分點。
此中,以十八歲為界線的兒童貧窮人口達二十三萬,比前一年多五萬,而兒童貧窮率在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比前一年增加了零點三個百分點。按照政府解釋,新增的貧窮兒童,部分屬大型在職住戶,大多三代同堂,而全家只有一個“米飯班主”,家庭負擔較重。
紓緩勞工荒 增彈性兼職
以往不少公屋戶的中生代,建立了經濟基礎和成家立室後,會申請分戶或者自置居所,以減少單位擠逼和改善居住環境,但是今天樓價和租金遠超他們負擔水平,變成不少人都要繼續逼住在老人家的單位裏,無論公屋和私樓都有此現象,當局須增加公營房屋建設,來改善問題。
至於一家生活重擔落在一人身上,不算單親家庭,很多時是家中的婦女沒有投身勞動市場。現時失業率低,導致長者貧窮線下降,原因是不少長者都投入勞動市場,重新有了收入。不少行業現時都面對聘請員工困難,除了長者,亦可以設法釋放婦女勞動力,以紓緩人手不足。
政府可以推動企業增加聘請彈性,例如安排多一些兼職、臨時工或半日工作的職位,讓不能做全職的女性亦可投入職場,既滿足社會需要,又可增加家庭收入,讓更多家庭和兒童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