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15日電 香港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手不足。
《文匯報》社評指,當局有必要與時俱進,在做好監管、保證質素的前提下,有步驟、有規範地適度開放外地醫護人員來港執業,緩解人手不足之患;亦可以此引入競爭,持續提高香港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服務,照顧廣大市民福祉。由於醫學會、西醫工會等業界團體的強力反對,香港聘請海外醫護人才困難重重,香港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積重難返,對保持醫療質素、保障對市民的服務都有害無益。輸入海外醫護人才有迫切性、現實性,香港醫療團體應以醫者仁心,以市民福祉為重,放棄保護主義心態,免市民受醫療人手不足、醫護服務素養下降之苦。
《星島日報》社論指,醫生培訓仍然要靠資助大學,兩所大學設施人手能否進一步擴展,還是設立第三所醫學院,有待研究,但是這只能應付中長期所需。短期而言,除了吸引醫護退而不休,還須用較彈性的做法,吸引境外醫生在港行醫。本地醫生組織對此一向抗拒,除了確保醫療質素,也有保護主義的考慮,不歡迎過江龍搶生意。香港每年都有數十名境外培訓醫生申請入公院,可是最終錄取的只有寥寥數人,為了病人福祉,當局需要設法加強引入外援,來彌補今天公院人手的不足。
《香港商報》評論指,香港要引入醫護外援,近年不是沒討論,但卻極為困難,可說是難越雷池半步,醫委會奉行保護主義,對欲來港執業的海外醫生諸多限制,成為問題的關鍵。早前提出的醫委會改革草案,既有利社會整體利益,又得到民意支持,就是因為“醫醫相衛”,被梁家騮議員一人拉倒,如此本地醫界利益淩駕市民利益,早已被社會詬病多時。如今眼看市民的醫療服務需求無法應付,增加醫護人手的問題還要再繼續拖拉下去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