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星島日報:增公院外援 補醫護不足

时间:2017-06-15

  香港新聞網6月15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5日發表題為“增公院外援 補醫護不足”的文章,全文如下:

  當局推算未來十三年的醫療服務人手需求,以醫生、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為短缺最甚的“重災區”,當局增加培訓學額之餘,還須吸引境外受訓醫生來港服務公立醫院,以濟燃眉之急。

  現時醫生及輔助醫療專業人士,主要是由資助大學進行培訓,雖然過去十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培訓學額增加了六成,當中醫生學額更增加九成,物理治療師學額增加了一倍多,但是仍然遠遠追不上需求增長。

  箇中原因,是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大增,這將跟隨人口老化而加快增長。此外,內地醫院和醫生質素參差,制度又造成不少醫生濫開藥和進行無中生有治療來“宰客”的歪風,還有醫護人員上上下下收紅包的陋習,令不少內地人南下本港看病,或者接受身體檢查。

  資助自資院校培養新血

  受惠於內地來客日多和本港醫療保險日趨普及,不少私家醫生和醫院“其門如市”,大事擴充,向公立醫療系統挖角,導致公院人手嚴重不足,醫護疲於奔命,甚至發生一些“忙中有錯”的醫療事故,不但影響對住院病人的照顧,輪候專科診症的日子亦愈來愈長。

  當局推算未來十三年,有六個醫療專業的人手明顯短缺,去年醫生已經短缺二百八十五人,到二○三○年會短缺一千人,物理治療師到時短缺九百多人,普通科護士更短缺一千六百多人,至於視光師短缺約五百人,人數不是最多,但比例最大,接近四分一。

  增加醫療人手的正途是增加大學培訓名額,除了幾所資助大學擴充學額外,另一個途徑是打自資院校主意。

  政府可以用類似“買位”的方式,選擇性資助自資院校開辦相關學位課程,這比透過大學增添學額有較大的彈性。對自資院校來說,這些因應市場人手短缺而獲資助的課程,學費“低”,學生畢業又“有錢途”,收生有保障,又切合社會需求,關鍵是要確保有關課程培訓的水平。

  勿讓保護主義影響病人

  實際上,現時有自資院校推出的護士培訓課程,為護理行業增添不少生力軍,也有自資院校提供職業治療師課程,日後可以考慮擴及物理治療師和視光師。

  不過,醫生培訓仍然要靠資助大學,兩所大學設施人手能否進一步擴展,還是設立第三所醫學院,有待研究,但是這只能應付中長期所需。短期而言,除了吸引醫護退而不休,還須用較彈性的做法,吸引境外醫生在港行醫。

  本地醫生組織對此一向抗拒,除了確保醫療質素,也有保護主義的考慮,不歡迎過江龍搶生意。不過,公院系統人手不足,引入境外醫生不會構成市場競爭。本港每年都有數十名境外培訓醫生申請入公院,可是最終錄取的只有寥寥數人,為了病人福祉,當局需要設法加強引入外援,來彌補今天公院人手的不足。

  • 上一篇:經濟日報:醫護人手短缺 理性討論莫拖
  • 下一篇:大公報:唱衰中國經濟論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