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21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21日發表題為“港主動參與大灣區 爭更多機遇”的文章,全文如下:
中央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香港要如何參與才能分享到箇中機遇?港府正規劃相關架構文件,商界昨舉行大型論壇,紛紛提出意見,港府應加以參考,以便在落實時將經濟效益發揮得更好。
馬化騰提建議 搞科技大灣區
重磅企業騰訊(00700)主席馬化騰昨主辦論壇,就大灣區發展方向提出具體建議,認為全球10大企業中7家是科網企,大灣區必須重視科技發展,配以良好政策扶持,港澳等11個城市發揮各自專長和分工,互補優勢,推動區內經濟發展。
香港要在大灣區發揮積極作用,須在人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方面作出調整。雖然香港的科研投資少於1% GDP,創科人才不多,但要吸納這方面人才並不難。港府一方面透過調整移民政策,效法美國推高科技綠卡,來吸納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可仿效深圳當年發展創科產業的經驗,利用稅務優惠將創科企和相關人才吸納過來。香港在稅務上擁有很大優勢,入息稅率最高是17%,比內地(45%)和美國(39.6%)為低,企業利得稅只16.5%,只要港府放寬移民條例,輔以稅務優惠,定可吸引內地和海外創科人才湧港。
至於資金流,本港應好好利用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為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相關企業起融資作用。港交所(00388)上周就成立創新板發表諮詢文件,吸引內地和海外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只要創新板成立就可即時見效,為內地新經濟行業和高增長公司提供融資平台。
考慮港容納量 因時制定政策
在物流方面,盡管香港仍是國際航運中心,但面對內地貨櫃港冒起和競爭,須轉型搞高端物流,例如電子產品經香港轉口到其他地方,有利維持本港物流集散地。
港府還須就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先規劃,因為一旦落實以稅務和新移民政策吸納人才時,大量人才將湧到本港,須考慮本港能否一下子容納這麼多人的住房、交通、其子女讀書等配套問題。倘沒未雨綢繆,只會重演自由行所衍生的擠佔本港資源問題。若這些專才是早上來港工作,晚上返回內地居住,通關措施能否作出配合,也要預先處理好。
特首梁振英在卸任前會向中央提交規劃架構文件,相信屬於綱領性,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應主動向中央提出具體建議,雙方才能進行實質討論,增加本港在規劃大灣區的參與,以便將來能為港人爭取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