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7月4日香港報章社評

时间:2017-07-04

  香港新聞網7月4日電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第五天就會出席立法會答問會,並公佈新增五十億元教育開支分配。

  《經濟日報》社評指,林鄭此舉旨在起示範作用,透過展現彈性,為未來政策訂下優先次序。國家主席習近平指港府要在落實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做得更多,但林鄭明白到二十三條立法問題複雜,先著手解決經濟民生,更先從爭議較少的民生議題入手,較易做出成績。在一些較具爭議的民生議題,如重開公民廣場、取消 MPF 對沖,她亦不像上屆政府那樣強硬,而是擺出一副有商有量、大家調整後“有得傾”的立場。當然,即使教育撥款能火速傾妥,仍不保證其他民生議題亦能如此,遑論具爭議性的政治議題,但至少林鄭以務實、彈性的手法,有機會開個好局,若能促使各黨派未來理性討論、求同存異地做實事,將是市民最想見到的局面。

  《文匯報》社評指,香港繼續政爭不息,內耗不止,對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社會和諧百害無一利。要擺脫這種阻礙發展、不得人心的困局,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作出努力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反對派要改變對人不對事的態度,以香港和市民的福祉為依歸參政議政,就事論事,不要再事事政治化先行,為反而反。在香港當前的政治現實下,要增加落實重大敏感政策的成功機會,特區政府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多工夫,做好政策的預先評估和民意取向,加強與各界溝通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特首和官員都要勇於面對市民,主動把立法會當作解釋政策的平台,以爭取民意的支持和理解,有商有量、互諒互讓,令施政事半功倍,為香港開創美好前景。

  《星島日報》社評指,過去多年政府遇到內外重重障礙,沒法強政勵治,新一屆政府若要突破困局,必須擺脫部分傳統思維及政治束縛,展示勇氣和魄力,主導和推動社會發展,來解決種種積累已久的問題。如果此舉成功,將令經濟民生狀況得到改善,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看到個人前景和社會未來的希望,從而提振社會士氣和積極性,倒過來又會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要促成這種良性循環,官員魄力和大眾支持,都不可或缺。(完)

  • 上一篇:二十三條何時立法 梁愛詩:要審時度勢
  • 下一篇:香港社區感染退伍軍人病個案 一周四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