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4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4日發表題為“創新施政 新班子須展魄力”的文章,全文如下:
特首林鄭月娥第一天上班,向傳媒表明新一屆政府管治風格要做到“創新、互動、協作”。新班子面對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扭轉社會的對立和消極氣氛,為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帶來新希望,建構社會和個人發展積極向前的良性循環。
林鄭月娥動用五十億元額外財政盈餘改善教育,是朝這目標進發的先易後難切入點。她甫上任就快速優先向立法會提出這方面的撥款申請,原因是事涉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利益,與泛民及反對派團體有磋商基礎,相信較易達成共識。
增教育撥款若能紓解行政與立法機關的對峙,有個良好的開局,將加強公眾對政府的信心,有利政府開展緊接下來其他民生措施的溝通工作,逐步消弭與泛民及反對派團體事事對立和對抗的狀況,為改變政治環境和社會氣氛踏出一步。
議而有決增公眾信心
以往因為反對派政黨的拉布挑剔甚至辱罵,官場衍生“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因循文化,令回應社會和世局變化所需要的施政創新,難以實現。要是社會氣氛改善,大家就事論事,有利官員敢於提出創新措施,來回應社會新形勢,更有效推動香港發展。
林鄭月娥的管治新風格,在今次教育撥款安排上,展示了溝通“互動”的意願,她顯然希望藉此加強官員敢於“創新”的施政態度,以及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作”,來處理單一個部門不足以解決的棘手問題。如能做到這三點,將有助施政順暢,加快推行各項有利社會發展的措施,不致長期停留在議而不決、決而難行的階段。
本港社會急待解決的民生問題何止教育,居住和置業問題就困擾大眾多年,政府頻出辣招都未能遏止樓價愈升愈高,當局在開闢土地方面遭到重重困阻,市民覺得樓價調整無望而紛紛高追之際,更需要官員以創新思維來紓緩年輕人“上車難”的困局。
改善氣氛促良性循環
林鄭月娥提出從“學業、就業、置業”這“三業”渠道回應年輕人的訴求。除了置業困難,還有就業前景的迷茫,原因是本港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帶動就業,除了利用固有的金融優勢抓緊發展機遇,還要重點發展創新科技和文化產業,包括配合河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除了融資之外,還可以建設科研、發明、生產的產業鏈,這需要政府運用新思維加強主導。
過去多年政府遇到內外重重障礙,沒法強政勵治,新一屆政府若要突破困局,必須擺脫部分傳統思維及政治束縛,展示勇氣和魄力,主導和推動社會發展,來解決種種積累已久的問題。如果此舉成功,將令經濟民生狀況得到改善,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看到個人前景和社會未來的希望,從而提振社會士氣和積極性,倒過來又會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要促成這種良性循環,官員魄力和大眾支持,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