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11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1日發表題為“升學多元化 另闖新天地”的文章,全文如下:
升中派位今天宣布結果後,明天又到中學文憑試放榜,六萬多個文憑試考生,會有四分三無法進入八所資助大學攻讀,難怪放榜日是很多考生的壓力之源。不過,今天社會提供了直升資助大學之外的大量進修階梯,學生們只要善加掌握,仍然可以另闢蹊徑自我提升和增值,為自己的學業、事業和人生闖出一片新天地。
對於今年的中學畢業生,只要立法會通過撥款,新學年可能有六千位同學,可以獲得政府每年補貼三萬元,進修指定大專院校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有助紓減學生繼續升學面對的壓力,可能影響部分學生的選校策略。
學費財政方面的壓力,不是選擇學校課程的唯一考慮,絕大部分考生,首選傾向獲政府資助的八所大學,除了因為學費較低,更重要的是對其教學水平有信心,以及認為對自己日後畢業出路有較大保障。
抓緊符合志趣進修空間
這種八大畢業生出路較好的情況,源自傳統師資、生源,以及僱主經驗的多重社會條件,不會一下子扭轉;但是,這種傳統思維,近年隨着社會變化而出現了改變。
一個具體例子是,自幼希望成為飛機工程師的張子晴,兩年前雖然獲得大學取錄,但是寧願選讀職業訓練局屬下專業教育學院的飛機維修工程高級文憑課程,結果如魚得水,今年更獲得獎學金赴英國大學,修讀心儀的工學士學位課程。
實際上,即使沒有考獲五科“三三二二二”的大學入學門檻成績,今天的升學途徑多元化,有大量副學位和高級文憑課程,為學生提供符合自己志趣的進修空間,這些課程,有的可以銜接大學學位課程,有的則具備獨立的資歷階梯。
務實選擇前路有助減壓
以本港第十位“星之子”李鍵邦為例,雖然在中學已經與同學研發“自潔門柄”獲得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獎,獲大會以他的名字為一顆行星命名,但是卻考不進大學,結果進入專業教育學院,攻讀電機工程高級文憑課程,參與研發太陽能電動車,希望日後能夠銜接升讀大學並考取工程師資格。
不少專上學院開辦的課程是因應社會的人才短缺,例如護理及機電人手。部分課程更與求才若渴的大機構合作,表現突出的學員除了獲得大機構聘用,還有機會由機構送去外國進修,例如德國等地有完整的學術和資歷架構制度,取得有關專業資格,成為搶手的技術人員,不愁出路。
當學生了解各種升學進修途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中學階段的生涯及升學規劃因而對學生非常重要,幫助學生自我了解及用心考慮自己的前途,可以務實作出選擇,而非考試失利即一臉茫然,徬徨無措。家長亦宜按照子女的能力和志趣調整期望,培養多方面發展的思維,這將有助減輕青年人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