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4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4日發表題為“任志剛鳴鑼開道 林鄭施政有為”的文章,全文如下:
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撰文,抨擊政府過去十年採取守財奴政策,要求積極投資未來。他此舉應是為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大展拳腳鋪路,惟如何投資未來,須尋求社會共識。
“量入”過分保守 穩健未解困難
任志剛指政府過去十年以量入為出原則,為求收支平衡,在估算收入太保守,以致有大量盈餘出現,實應彈性理解量入為出,建議政府要適時處理經濟結構問題,可考慮暫用赤字預算,積極投資未來,提高生產力。
此應是為林鄭10月發表施政報告鳴鑼開道,因林鄭要有為施政,在在需財力資源,若財政司司長“量入”仍過分保守,勢令政府綁手綁腳。林鄭昨日回應,亦指任志剛的意見,與她在競選政綱中的理財新哲學異曲同工。
惟赤字預算頗具爭議,而在市民間爭議最少的,應是政府過去在估算收入過分保守。事實上過去十年,除一年外,每年都低估了總收入,平均估少了13%。在連年錄得巨額盈餘下,政府財政儲備已多達9,357億元。
如此龐大而持續的“意外之財”留歸財政儲備,固難言善用資源,更因年年坐擁巨額意外盈餘,如上個財政年度的盈餘更高達928億元,養成了每年都要派糖的慣例、期望與共識,以至曾出現派得太少,社會反彈大而被迫加派的怪現象。這令看似審慎的理財,事實上變得不審慎。
因此,新政府在預算上的首務,是如何客觀、較為準確估算收入,讓政府有能力藏富於民例如減稅,以及增加公共開支與投資。
具體投資未來 須尋社會共識
目前香港正面對着兩大結構難題,其一是欠缺新經濟引擎、經濟轉型緩慢,以致經濟增速愈來愈低,社會流動性亦下降,年輕人怨氣愈來愈重;其二是人口老化所衍生的“高齡海嘯”,安老設施和人手不足,將會成為未來10年衝擊社會的問題。
林鄭政府如能較準確估算收入,那政府預算收入有望較高,資源便應着力解決相關結構問題,例如更多投放於改革教育、鼓勵科研、投資創新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等,助建本港新經濟引擎;並增加醫療和社福開支應對人口老化問題。
但具體上應如何分配資源,港府需要有根有據地尋求社會共識,只有如此,才能在取得立法會通過、推動政策上減少折騰,盡快爭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