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4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4日發表題為“赤字非為派福利 投資為創富”的文章,全文如下:
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恢復發表網誌,頭炮是批評過去十年的“守財奴”政策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不合時宜。在新加坡訪問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旋即越洋呼應,指任文引起的社會討論對她落實“理財新哲學”有所裨益。這令市民期待在“新人事新作風”下,新一屆政府會否出現推行一套較為“慷慨”的財務管理。
任志剛身為前金融業監管高官,又是林鄭月娥在行政會議中處理金融問題“四大靠山”之一,他闡述對《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觀點,有的放矢,就算林鄭月娥表明事先沒有與他“夾過”,都成為她貫徹其公共財政新思維的重量級開路先鋒。
《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任總“釋法” 為新財策開路
當年有此條文,主要原因是避免政府日後大派福利,連年赤字,債台高築。歐美多國奉行赤字預算,後來的歐債危機希臘悲劇,就是財政紀律鬆懈,政客為求取選票而大派福利的苦果,眼下的即時享受,埋下日後無法持續、國民生產和國家稅收大部分要用來還債付息、投資及經濟環境惡化的種子。
有了南歐“豬”國財政“爆煲”、爆發債務危機的現實教材,就凸顯了香港保守理財的優點。無論回歸前後,主理財金政策的官員都盡量避免赤字。一些出現預算赤字的年代,多是經濟進入下滑周期,導致政府要採取逆周期措施來紓解民困和刺激增長,而不是亂派福利至財政失衡。政府官員對《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的理解,是不需要僵硬地不容許任何赤字,只要在一段時日內回復收支平衡即可,而這種做法亦廣為社會接納。
到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的年代,本港連年盈餘,有些年份盈餘數目驚人,他處理盈餘的方式,是壯大財政儲備保障金融穩定,以防大鱷來襲,又應付日後經濟逆轉,以及人口老化帶來的負擔,寧願“一次過派糖”都避免增加長線福利承擔。
迎向老年社會 須“錢搵錢”
林鄭月娥不完全認同曾俊華的做法。任志剛形容過去十年的“守財奴”政策拖着經濟後腿,指出十年間經濟增長偏低,顯然要為政府“投資未來、為香港的經濟注入新動力”開路。
任志剛心目中的赤字預算,非為大派福利,而是適時處理經濟結構問題,提高生產力,帶動經濟增長和政府收入上新台階,以便將來人口老化增加財政負擔時,都有能力達至收支平衡。
由於人口老化趨勢難以逆轉,無論政府如何積穀防饑,都有糧盡之日,政府應把資金投放於有利經濟發展的建設,包括基建、科研、再工業化等方面的軟硬件,及適當調整稅制,“以退為進”吸引投資,以錢搵錢,達到“財源不絕”效果。
由於上屆政府留下大筆盈餘,新政府有條件放膽投資未來而無赤字之憂。政府有此意願,還需要眼光和魄力,來確保本港社會人口縱使老化,仍可持續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