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香港商報:應使則使 財政思維不能僵化

时间:2017-08-04

  香港新聞網8月4日電 香港《商報》4日發表題為“應使則使 財政思維不能僵化 ”的文章,全文如下:

  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過去十年,依靠持續的經濟增長,香港政府積累了大量的財政盈餘,財政儲備從4930億增長到9360億元,足以應付政府24個月的開支,規模穩居世界前十;僅過去一年,香港的財政盈餘達到900多億元之巨。很多人都認同,這正是遵守基本法107條、嚴守財政紀律所得到的積極成果。

  無疑,不管是2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還是近年歐美債務危機的鏡檢,都說明寅吃卯糧式的財政擴張、不顧長遠發展的福利增加,很容易造成難以為繼的嚴重後果。事實上,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細小經濟體,香港經濟發展易受外部環境影響、財源單一、波動巨大。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受金融危機、SARS等影響,香港在2000-2005年間連續5個年度出現財政赤字,消耗了約四成的財政儲備。就這一點而言,香港實有必要保持一定規模的財政儲備,並堅守相應的財政紀律。

  但凡事“過猶不及”,近年來,香港出現人口持續老齡化、福利需求增加、貧富差距拉大等諸多社會隱患,經濟發展亦缺乏新模式、新突破、新動力,增長速度不斷放緩,社會矛盾有出現激化之勢。在此情況下,政府庫房仍年年“水浸”,只能說明公共財政資源並未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必然會引來質疑。在這十年里,要求政府增加開支,尤其是涉及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開支的呼聲日益增多。昨日,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也在網誌撰文,批評過去10年政府一直采取“守財奴”政策,導致大量盈餘出現,拖著經濟後腿,是“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亦不合時宜”。作為行政會議成員、前金管局總裁、經驗豐富的金融專家,任志剛的觀點無疑值得全社會認真關注和深入探討。

  正如任志剛指出,基本法107條所確定的“審慎理財”原則,並不應簡單理解為港府“不得出現赤字”或“支出與收入同步增長”,亦不等同於把“量入為出”的原則僵化、具體化。當初之所以制訂基本法107條,正是為了防止不可持續的財政支出,最終成為財政負擔轉嫁至港人身上。歸根結底,能否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增加市民利益,而非僵化的字面意義,才是基本法107條制訂的最終目的。80年代末,港英當局曾推出預算逾2000億港元的“玫瑰園計劃”,惟當時港英當局的財政儲備僅有約700億,一度引發中方“你請客,我付鈔”的擔憂;但在誤會化解後,各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態度,支持項目建設並增加投入。結果顯示,“玫瑰園計劃”對香港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正面效果,長遠效益亦遠遠大於帳面上的數字,這便是靈活運用公共財政資源的一個積極案例。

  林鄭新政府提出“把握機遇,投資未來”,正與任志剛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眼下港府聚焦的土地房屋、民生改善、創科發展等重要議題,亦無一不需要靈活積極的財政新哲學加以配合。過度僵化的“守財奴”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亟須與時俱進,應使則使。

  香港商報評論員 萬青

  • 上一篇:港媒:赤字非為派福利 投資為創富
  • 下一篇:大公報:107條非桎梏 特區經濟要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