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星島日報:為回收垃圾創造好歸宿

时间:2017-09-06

  香港新聞網9月6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6日發表題為“為回收垃圾創造好歸宿”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推行三色桶機制鼓勵市民為垃圾分類,社會對垃圾回收再造的意識大幅提高。發展到今天,卻有大量被放在回收桶的塑料廢物被送往堆填區,現在連廢紙都可能出現送去堆填的危機。

  本港的回收廢紙有九成以上是運往內地再造,最近內地遲遲未向廢紙商批出十月份的進口配額,導致本港廢紙面對沒有出路的危機。回收業醞釀下星期開始罷收廢紙,以向政府施壓,希望政府代為出頭向內地交涉,爭取早日批出配額。

  無論是廢紙、廢膠,本港回收業都極端倚賴內地作為出口市場,一旦內地收緊垃圾進口的政策,本港這些本來可以再造的回收物品,就可能被逼流落堆填區,不但眾多響應垃圾分類的家庭心血付諸東流,政府的減廢努力亦大廢武功,而堆填區加速爆滿,一旦要擴展就要面對極為棘手的政治問題。

  內地改政策 港商須升級

  以往內地“歡迎”垃圾,回收來作製造業原料。不過,今天內地不願意繼續擔任“洋垃圾收容所”的角色,原因是不少進口垃圾未經妥當處理,部分根本沒法再造,形成環境污染,而內地消費型社會逐漸形成,本身的垃圾愈來愈多,不必假外求。內地因而立法禁止進口二十四種廢料,當中包括膠樽等生活來源廢塑料,以及未經分揀的廢紙,最遲今年底生效。

  面對內地市場提高進口要求,本港垃圾回收業被逼升級。過去有市民連不應回收的紙巾都放進回收桶,而回收商則一股腦兒賣去內地,現在就要在本地投資機器進行廢紙分揀。至於塑膠容器,現在則要清洗、分揀、輾成膠粒,才可以作為原材料運進內地,政府剛公布預留二千萬元的回收基金,資助業界購置所需機器。

  鑑於內地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本港沒有積極發展再造業,把回收廢料送去內地就算,甚至有兩地商人合作,本港回收,內地再造,又由於以往內地進口條件寬鬆,本港有些回收商連清理分揀的工序都省下。現在客觀形勢改變,逼使業界不得不投資升級。

  開拓本地回收再造產業鏈

  近來內地對塑膠原料需求下降,本港回收業應付之道,竟然把大部分回收的廢膠樽送去堆填區,或者乾脆不回收,以致廢膠樽有九成是去了堆填區。

  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因為送廢料去內地的慣性,還有是本港始終未能夠形成一個回收、再造、使用自身循環的產業鏈和消費市場。回收界在這方面不甚進取,政府設立的環保園又好高騖遠,形成不了一個經濟上可行的循環系統。回收界覺得收廢膠虧本不去做,政府又不肯補貼,沒有算清楚由此產生的社會代價。

  現在內地收緊了進口制度,本港除了修修補補式的協助業界買機器津貼,更應全盤檢視回收再造的政策,確保回收廢物能夠物盡其用,而非轉個彎又去了堆填區。

  • 上一篇:香港證監會封殺ICO 籲投資者小心詐騙
  • 下一篇:商報:本地住屋剛需強 多元增供乃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