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4月21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21日發表題為“內外政經有利 人幣暫穩中偏強”的文章,全文如下:
內地銀行首季結售滙逆差大減67%,顯示資金流出壓力減緩,加上人幣升值1%,令人行稍為放寬外滙規管,但基於十九大前維穩需要,相信人行會密切監察,提防金融波動。
行政措施收效 遏止外滙外流
外管局公布,今年首季銀行結滙增加7%,售滙下降12%,結售滙逆差共409億美元,按年下跌67%。銀行遠期結售滙簽約逆差34億美元,下跌91%,反映今年人幣貶值預期明顯減弱,外滙流出的壓力緩解,箇中原因有二。
首先,人行去年開始推出連串行政措施奏效,例如限制結滙、限制銀行滙款、限制民眾到境外買保險,成功遏止資金大量外流。其次,美元強勢在今年初逆轉,令人幣扭轉弱勢,不但擺脫去年兌美元貶值6.82%的局面,今年還升值了1%,資金對人幣貶值的避險需求隨之下降。
向前看,人幣靠穩及資金外流緩減的趨勢很可能繼續。一方面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表明不喜強美元,另一方面是美國近期公布的數據反映經濟有可能放緩,外界甚至估計聯儲局6月或不加息,據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反映,儲局6月加息的機率跌至50.2%,都令美元偏向走弱。
此外,相信北京亦願見人幣稍為偏強,一方面是首季經濟增長出乎意料地錄得6.9%,有能力承受人幣靠穩甚至微升;而人幣兌美元略呈強勢,對外既可避免特朗普反口又重新指摘北京操控滙率,對內則事涉換屆的十九大今秋將舉行,人幣靠穩可避免滙率波動帶來的金融與經濟風險。
儲局縮表衝擊 人行勿掉輕心
正因大形勢有利,令人行可略為放寬外滙規管,如近日容許銀行不再嚴格執行跨境人幣結算收付1:1限制等,有利企業對外投資,也讓涉外企業可恢復正常滙款運作。
惟北京亦非安枕無憂,因為外滙流失問題只是緩解,事實上,資金外流持續21個月未止,反映外滙流失風險依然存在,或會因外圍形勢有變而重新加劇。
除了朝鮮半島會否擦槍走火外,特別值得留意的是美國經濟數據會否又轉好,令儲局如期在年底前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儲局史無前例地量寬印了3.6萬億美元鈔票,令全球資金空前氾濫流竄,當其縮表時對環球資金流又會造成多大衝擊?對美滙造成甚麼影響?會否刺激新一波人幣貶值以至內地走資?這些都難逆料,相信北京不會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