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启程 将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建设机场

时间:2018-11-03

央广网上海11月3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2日)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这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活动。考察队由来自80多家单位的351人组成,据了解,本次考察以完成国家重大基建工程为目的,将开展新站建设和固定翼飞机考察等工作。

11月2日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船离开了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自然资源部方面介绍,这次考察以完成国家重大基建工程为目的,通过陆地-海洋-大气-冰盖-生物的多学科联合观测,开展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以及固定翼飞机考察等工作。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罗斯海新站建设队队长张体军介绍称,新建站有一群企鹅“邻居”。在新建站区域正在拟议建立企鹅保护区,这次特别安排5位研究人员开展有关保护区设立的前期调研工作。

张体军表示,这也是遵循保护和建设同时的原则。他说,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在选址之初就秉承“建设和保护同期进行”。新建站本身的活动,包括后期站的运行活动,对企鹅区的影响非常小。

34年前,当中国首支南极洲考察队正式登陆乔治王岛,将五星红旗插在这片“白色大陆”上的那一刻,中国科学家向极地求索的闸门就由此打开。一个个科考站的建立,见证了我国南极科考的一次次的进步与突破。几十年间,我们不仅拥有了“雪龙号”破冰船,还拥有了“雪鹰”极地固定翼飞机。

此次南极考察将在中山站附近开建一个适合雪橇飞机起降的雪面机场。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表示,这个建在南极的机场和人们平时使用的民航机场不一样,规模要小很多。“除了机场跑道外,可能还有配套的气象保障、导航标识等适应南极的(设施)。规模不大,和大家通常印象里的航机楼完全不一样。因为要最大可能保护南极的环境。”孙波说,“南极非常遥远,如何让中国的科学家快速地进入南极开展工作,这是我们南极考察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航空体系这是我们致力推进的一项战略。”

孙波介绍,目前,在南极国际上已经有30多座机场,在南极建机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次的雪面机场要在冰盖上建设。在他看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选地点。冰盖是运动的,因此必须要选择出一个平稳的区域。否则,冰盖一运动,机场区域就会出现裂隙等情况。另外建设方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去南极是要认知南极、保护南极,一切实施方案首先要在不影响南极环境的前提之下进行。因此,他们建机场主要采取物理方式。

在覆盖着松软积雪的冰盖上,要如何才能满足雪橇飞机的起降要求?孙波介绍说:“要把雪面修平,才能达到飞机起降要求。同时,雪面太松软,要将其压实。压实之后承载力有了,但是摩擦力不行飞机停不下来,因此要增加雪面的摩擦力。我们有专门的装备,就像犁耙,雪地车拖着雪犁,让雪面的摩擦力变大。”

孙波表示,机场跑道等设施建设规模不大,但这将相当于给我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安一个家。他说,这也是变革了中国南极考察支撑保障的一种模式,能够让科考人员、科学家快速地达到南极开展工作。“雪鹰601”过去一直是利用国际共享的方式,在中山站附近共享俄罗斯的机场。这次机场建后,“雪鹰601”就会有中国自主的冰雪机场。

这次考察队预计总航程约3.7万海里,在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孙波表示:“在陆域内陆冰盖方面,这次将是中国组织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内陆活动。过去有内陆活动,这次又加入固定翼飞机,空中和地面叠加起来,强度是有史以来空前的;还会在地球表面最恶劣的昆仑站开展天文学、冰芯钻探和大地测量工作,会投入一批现代化的监测设备。”

  • 上一篇: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公布 专家解读事故责任认定问题
  • 下一篇:北京养老“新福利”:明年起60岁及以上老人可免费乘公交、逛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