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奇迹]经济建设篇――动力之源

时间:2018-11-14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突破,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国门徐徐打开到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融入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定力、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实践方略都进入了新境界。从更高起点系统性谋划改革开放,世界必将迎来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中国。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之声推出广播政论片《奇迹》,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展的重要节点,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的理论探索、实践经验,求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方法路径。今天推出经济建设篇――《动力之源》。

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栾红)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79年春天,郭培基在北京的一家内燃机厂烧饭,日子过得愁云惨淡,工资低不说,孩子们的工作也没着落。

此时的中国经济已经陷入空前的泥潭。全社会物资紧缺,农民温饱尚不能解决,企业活力荡然无存,知青返城后,全国待业人员有2000多万。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曾担任过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综合司司长的朱之鑫回忆说:“以前的计划会议要开几个月,都是集中在北京。比如一个煤矿,我采掘多少煤,坑木需要多少要报上来,坑木怎么办呢?我又要去林业部门看它有多少木材,可以分给煤炭行业多少,然后再到铁路部门跑运输,就这样做计划。”

计划表堆成山,跑计划跑断腿,还是无法实际解决饭碗问题,僵化的体制和思想体系也不容许自谋出路。

1979年,在街头缝补衣服、走街串巷磨刀、补鞋,打零工、谋生计,仍然被定义为“投机倒把,复辟资本主义”,但老百姓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政策的松动,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在全国各地悄悄萌动。郭培基和妻子刘桂仙也有了开个体饭馆的念头,可连营业执照都不知道在哪办,跑粮油部门也没人理。此事被广泛报道后,才有了转机。郭培基说:“北京市主管粮食的人找我家去了,他说老郭啊老郭,别再广播我了。我给你粮食。好了,粮油口算是打开了。”

老郭在家里隔出一间房,摆了四张桌子。1980年9月30日,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餐馆在东城区翠花胡同开张。当天,胡同里看热闹的人比吃饭的人还多,大家扒着门缝看,什么叫个体餐馆,什么叫私营经济。

计划经济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长起来。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搞商品经济?现实的探索呼唤制度的创新、理论的突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说:“有的人说不行,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后来经过争论,既然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那必然有商品经济。改革必须首先是在理论上突破。”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自1985年起,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个由石家庄造纸厂业务科长马胜利开创的模式在全国推广。马胜利说:“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多劳多得,咱第一个把竞争机制、承包机制引入了大中型国有企业。”

与此同时,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条文。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一系列的改革动破除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

改革渐入佳境,价格却在困扰市场。计划经济中,小到一根螺丝钉都要政府定价。尘封不动的价格与逐步放开的市场,这对矛盾如何破解?

1984年9月,名动一时的“莫干山会议”召开。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华生,当年还是只有31岁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他和多位年轻学者综合各方观点,形成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华生说:“我们在讨论中觉得调派有局限性,光调没有市场,如何知道调到什么地方合适呢?放,有点脱离中国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几个研究生在一起提一个新思路,双轨制,两条腿走路。”

“双轨制”这条路极富创造性,实际操作起来却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民间一度流传“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一种商品,两种价格,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物资倒卖、权力腐败等问题。中央终于下决心放开管制,取消物价双轨制,两轨并一轨。

1988年,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改革拉开大幕,闯关行动从上海开始,向全国推行,直接导致了各地出现商品抢购、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局面。“价格闯关”宣告失败,中国宏观经济陷入紊乱。种种反对市场化改革的声音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建议,将市场这只鸟再关回计划的笼子里去。

改革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深圳市原市委书记李灏回忆:“小平同志有一个很精彩的发言,要解放生产力,不是按照现在的体制就平平稳稳地把经济发展了,怕走错一步,动不动就问姓‘资’姓‘社’。”

这次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使全党从根本上解除了搞市场经济就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顾虑。

这一年的秋天,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构建起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之后,中国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财政、税收、金融、外贸、投资、流通、住房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开始形成。

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与之相伴的是商品价格一步步放开,价格由商品供求形成,价格体系逐步趋向合理,最终解决了价格改革这一世界性难题。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的外向性特征越来越强,世界经济的起起伏伏直接与中国经济共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低迷,中国经济一次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又一次次沉着应对。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宣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初步完成。

当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开始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

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增长动能新旧转换,中国经济迎来“新常态”。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表示,这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他说:“从1993年提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到2013年提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中间经历了30年。这30年是我们市场逐渐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央适时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制,能够适应体制转变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国经济告别旧发展方式的药方。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到降成本、补短板,中国经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旧的发展方式告别。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高尚全说:“市场主体就是企业。政府应该坚持创新。法律不禁止的,政府不要一个一个去审批,企业都可以干,政府按照法律授权干好你应当做到的事情,不能有随意性。”

围绕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中国正加速推进重点领域基础性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从深入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到探索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从全面落实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到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过去5年,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现在,每天有1.8万户企业破土而出。

40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从计划到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 上一篇:京津冀本轮大气污染预计16日结束 专家:污染物排放量大是主因
  • 下一篇:河北博野一小区饮用水疑被污染数十人住院 当地回应:已成立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