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记者王晶)昨日在京发布的《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称,目前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家庭构成了中国的“贫困内核”,“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地进入小康面临挑战,且急需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的重度残疾人接近3329万。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统计,去年有70.6万人次的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2.1万农村残疾人得到“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10.5万残疾人在6692个残疾人扶贫基地被安置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全国县(区)全覆盖,受益残疾人超过2000万人次。
2017年,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也取得新进展。在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我国实施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国务院发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设立国家“残疾预防日”,推进残疾预防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全年为85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244.4万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20.1%。
报告同时指出,201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中国在《公共图书馆法》等10多部立法中提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建议,特别是《民法总则》以国家基本法形式明确了对残疾人的特殊保护和残疾人联合会的维权职责。
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当今世界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残疾人事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蓝皮书称,2017年中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情况显示:全国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残疾人达到281万,生活在危房之中的残疾人还有57.4万,24.7万残疾儿童家庭反映义务教育入学存在问题,超过1132万残疾人反映需要康复服务,急需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的重度残疾人接近3329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认为,这些残疾人家庭构成了中国的“贫困内核”,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或将制约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整体发展。
蓝皮书还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残疾人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1987年到2006年,0-14岁残疾儿童占残疾人总数比例从15.8%下降至4.66%,15-59岁残疾人占比从44.48%下降至42.1%,60岁及以上的残疾人占比却从39.72%上升至53.24%。
1987年中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残疾人对改善生存状况的需求尤为强烈。2006年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康复、就业、教育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进行的全国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表明,残疾人的需求不仅显示了层次性,而且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
在郑功成看来,相对于中国经济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而言,残疾人事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拉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度不高,残疾人融入社会还存在较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