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北疆万里生态屏障
近年来,内蒙古对境内的山川河流进行重点修复治理。图为乌兰察布市霸王河两岸景观。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资料图片)
茫茫草原,千里碧野;绿色长城,绵延北国。在中国的辽阔版图上,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北方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内蒙古,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转变理念,走出发展新路
“原来最多时有200多家石材加工厂,遇到刮风天气,扬起的粉尘就像一堵雾墙,还有四处堆弃的废料和漫山遍野的坑洞……”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号镇西湾村村民张盖回忆道,“那时候,出门一头土,关门一屋灰,确实挺糟心。”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绿色账才是最划算的发展账。大六号人幡然醒悟:“灰”帽子下的繁荣是以当地生态的千疮百孔为代价的,绝不可能长久。
当地干部群众扭转思路、齐心治“灰”,“撕”开的矿山被渐渐回填。张盖也注册了碎石厂,主动加入这场艰难的环境治理战。在这次行动中,察右后旗治理面积约6000亩。
大六号镇的改头换面,正是内蒙古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全新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最大共识,并转化为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火热实践。
建立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生态“管家”;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设计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路线;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执法监管,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2018年,全区共办理环保方面的行政处罚案件3912件、罚款4.93亿元,查处适用新环保法案件及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86件。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内蒙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以更强的定力、更大的决心、更为艰巨的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变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
共识凝聚力量。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内蒙古自治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越来越清晰。
强基固本,厚植绿色底蕴
54岁的阿尔山林业局天池林场护林队队长朱亚斌对森林有着深深的眷恋――
“1955年,我父亲朱广义在林业局伐木装车,这里的优质木材被运往祖国的各条战线。”从那时起,绿树、青山就成了朱亚斌生活的中心。朱亚斌兄妹4人,全部从事与林业相关的工作。1995年朱亚斌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不过,他的身份已经变成护林队队长。从父辈的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转型中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森林生态得到迅速恢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内蒙古人一次次站在与风沙搏击的最前线,把增绿护绿刻印在血液里。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32年打造出6万亩“绿色长廊”的殷玉珍、27年“与沙为伍”的治沙标兵鲍永新,还有许许多多“林二代”“林三代”……因为他们的坚守,内蒙古版图上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又与岁华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5年累计营造林5774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03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3.7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03%;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护,种草保留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2.6%……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质的突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实现持续双增长,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
然而,内蒙古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正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如何让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根基永固?
“要让政府、企业以及每一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鄂晓梅提议。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今年,内蒙古将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分区施策和重点突破的方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确定今年营造林任务目标1290万亩,种草任务目标3000万亩。
聚焦民生,共享发展福祉
在锡林郭勒,虽是春寒料峭,但草原深处的“牧家乐”仍是热闹非凡。“去年搞旅游的纯收入就有五六万元。”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镇巴润宝拉格嘎查58岁牧民布和巴图说,2011年,国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他把400多只羊减掉一半。“有了补奖资金、冬羔补饲补助,减畜不减收,沙化草场变得越来越好。”
在阿拉善,“以前,几代都靠放牧为生,辛苦一年只能落个温饱。如今,在梭梭树上接种肉苁蓉,既改善了草原生态,又引来了游客,收入翻了好几番!”2018年,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牧民郭新军销售肉苁蓉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是过去放牧收入的五倍多。
在阿尔山,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生态优势正转化成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旅游人数和收入从2013年的131万人次、15.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431.85万人次、52.73亿元。
……
生态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有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道理经过一次次的亲身检验,在北疆大地上越传越广,已经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
“以前是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保护森林,价值更高。”在根河市林业局工作的李永清说,“过去我们把森林看作是金蛋,现在森林成了会生金蛋的鸡,绿水青山确实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这是生态涵养和绿色发展的“酬谢”。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讲,绿色发展就像银行理财,今天投入了“本金”,日后定会收获生态“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锡林郭勒盟盟委副书记、盟长霍照良提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重点从约束、激励、治理、监管四个层面入手,矢志不渝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根繁则枝叶茂,根断则树不存。绿色是根,锲而不舍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造就“绿水青山”,还能收获“金山银山”!
(施佳丽 作者系内蒙古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