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深化发展,随着国际上“熊猫热”日渐升温,如何在全球语境下更好地传播大熊猫文化,则是目前的一个新思考。5月17日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20多位与会专家和嘉宾共同探讨了大熊猫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形象与所承载的文化内核。
5月17日,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图为研讨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巡视员、副局长凌厉。(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新时代 大熊猫文化需要更多元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和国家名片,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友好使者’,也是沟通民心的桥梁和纽带。”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巡视员、副局长凌厉在发言中指出,在当前国际社会“熊猫热”日益升温的背景下,新的大熊猫国际形象要凸显年轻化元素,展示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他同时希望今后有关各方应全面加强大熊猫文化产品的开发制作和大熊猫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以大熊猫为载体联通中外民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精神力量。
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和民介绍,截止2018年10月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8个国家的23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共59只大熊猫及幼仔旅居海外。
五洲传播中心主任陈陆军认为,中国大熊猫及其文化内涵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发展的工作中值得发掘的一个宝藏。今年五洲传播中心“光影流年”中法友好故事会在巴黎举行,邀请了中法青少年携手描绘熊猫环保风筝,为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大赛进行全球招募,使大熊猫文化的影响力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
与会专家在会上达成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国名片代表之一的大熊猫文化,也需要在全球语境下,具备更丰富、更多元的文化内容和表达方式。
“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大赛”项目负责人白帆就提出“中国大熊猫,世界新青年 ”的思路,倡导以年轻视角诠释熊猫文化。他认为,优秀的IP更多产生在与当代年轻人有共鸣的话题领域,如友情、忠诚、梦想、奋斗等。多元化与年轻化,是此次打造中国大熊猫形象所探索的方向,“能赢得年轻人青睐的内容,也就是代表着未来中国的内容。”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门策展负责人Mary Sue Ginsberg(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门策展负责人、耶鲁大学中国教学研究员Mary Sue Ginsberg(中文名:玛丽・苏・金斯伯格)则从外来者的视角提出了看法。她认为,大熊猫对于中国的国际外交作用很大,是友谊的完美代言人。而作为“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大赛”评审嘉宾之一, Mary也从跨文化角度为打造中国大熊猫国际品牌形象提出建议,她表示,中国的环保理念非常超前,大熊猫保护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延伸到新能源,水和森林资源中来,Mary也期待中国以熊猫为主题创作出更多面向年轻人的优秀作品。
以青年人之名,创造大熊猫形象标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吴冠英;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朱毓平;著名品牌创意视觉艺术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国外专家研究员张少俊等,也对这次议题在熊猫设计的视觉传达、国际艺术趋势、中华文化品牌形象,利用互联网吸引年轻受众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烈讨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吴冠英。(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吴冠英特别提到,希望在活动结束后,大熊猫的形象能够得到持续推广。“熊猫是非常好的代表中国的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如何设计推广好它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半途而废。”
记者从活动主办方了解到,为了创造更国际化、更能体现中国青年形象的的大熊猫标识,“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大赛”自2019年2月份开始启动以来,开展了多形式的征集推广活动。大赛涵盖了20多所国内专业美术院校,覆盖了5大洲的海外艺术院校,涉及全球22个国家,共收到2023位海内外选手参赛作品。
要真正把大熊猫和大熊猫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蜕变成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实践。白帆表示,将推出一个以熊猫形象来演绎中华文化并与世界文化不断交流共鉴的“1+N”计划,即围绕1个“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打造1个“熊猫文化国际媒体联盟”,1个“熊猫影视创作”计划,1个“大熊猫全球艺术行”活动,1个“大熊猫文化海外体验”计划,1个“大熊猫新青年”品牌计划。在深度解读熊猫文化的基础上,汇聚全球文化艺术智慧与创造力,打造出一个“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并将于6月5日正式发布。
与此同时,优秀作品的设计者还将深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采风创作,探访熊猫故乡,探寻熊猫文化,深入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