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昨天(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返航抵达广州。该航次完成了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取得了“发现新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等成果。
据介绍,这一共享航次历时36天,航程3000多海里,完成了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实现了大型国产调查设备试验性应用,完成了多套自主研发深海设备的规范化海试。
此外,多类型潜水器协同开展“冷泉”调查,获得新发现。运用了两套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西北部海域开展联合调查,发现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并基本查明其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
自然资源部海洋六号航次技术负责人陈宗恒介绍:“通过遥控潜水器视频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贻贝,我们就震惊了,因为正常情况下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地方,很难有这么密集的生物生存。仔细搜索之后,发现好几个点有大量的甲烷气溢出,像喷泉一样。”
简单来讲,“冷泉”是海底下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质结构或压力变化驱动下溢出海底产生的,看起来就像是泉眼。其温度一般在3-5摄氏度,所以被称为“冷泉”。
据了解,“冷泉”生态系统是探寻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重要标志之一。陈宗恒说:“我们用现场的气体收集装置进行收集,它就可以形成可燃冰,而且在浅表层的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就在海底存在可燃冰,这种现象是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有些地方还发现了裸露的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