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阿坝7月27日消息(记者夏恩博)“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畜不敢攀。要从夹金山上过,除非神仙到凡间。”自古流传于小金县一带的这首歌谣,道出夹金山之险。
今天的夹金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夏恩博 摄)
即使在通了公路的今天,于7月的炎炎夏日到达夹金山海拔4110米的垭口时,依然会被山上缭绕的云雾所震撼,被山顶劲吹的寒风吹透衣衫,被零星飘过的小霰粒敲打着面颊。凭空远眺,山路像一根扭来扭去的绳子,山下草甸上的牦牛就像兔子般大小。此时此地,不由令人心生敬畏。
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壮举,却打破了神仙的特权,成为更加广为流传的故事。
70多岁的马文礼,作为当年给红军当向导的藏族猎人的儿子,讲起父亲的故事,依然是自豪的。
马登洪的儿子马文礼讲述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夏恩博 摄)
1935年6月11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来到四川宝兴县硗碛乡,这里是藏族群众聚居区。红军要北上,必须从这里翻过夹金山。
红军进入四川前,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红军的妖魔化到了极点,把红军描绘成“烧杀抢夺、奸淫掳掠、青面獠牙、无恶不作”的强盗。以致于在很多地区,不管是汉族还是彝族、藏族等各族百姓,都对红军又恨又怕。
但是,自从红军1935年6月8日来到宝兴县后,秋毫不犯的严明纪律和打土豪救穷人的消息,已经开始悄悄地流传。红军来到硗碛乡后,有的村民原本躲了起来,但很快他们发现,红军不进村民的屋子,不拿村民的东西,生火时连村民的干柴也不拿,而是去附近山上拾柴火。
村民们陆陆续续都出来了,当地的喇嘛吹起了莽筒、唢呐,村民们捧出了开水,拿出了自己的粮食和水果蔬菜。藏族百姓对于他们信任的陌生人,会奉献出他们最大的热情,他们甚至挂起三道匾额来欢迎红军。而红军只要拿了村民的粮食或者蔬菜,都要坚决付钱。20来岁的年轻猎人特巴来和另一位懂汉语的村民杨茂才决定:为红军当向导,翻越夹金山。
作为猎人,对于夹金山,特巴来是极为了解的。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告诉红军爬雪山的注意事项:山上天气寒冷多变,六月可飞雪下冰雹,所以要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山上空气稀薄,上山不能大声说话和笑,更不能坐下休息;爬山时最好准备一根棍子探路支撑……
四川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陈列的红军翻越夹金山路线沙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夏恩博 摄)
大雪塘是夹金山最危险的地方。那里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厚度可以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六月份,积雪开始融化。但雪的融化并不是从雪顶开始,而是从雪塘底部开始的。站在雪塘边上,可以听到下面哗哗的流水声。每一个大雪塘,都是一个吃人的陷阱。特巴来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山路,知道如何避开危险。
6月12日上午9点左右,先遣部队按照特巴来指引的道路,翻过了夹金山。在此之后,特巴来又为红军做了两次向导。6月13日,在红军的动员大会上,特巴来还被邀请向成千上万的红军讲了话,告诉红军如何过雪山。对于没有土地、没有社会地位的特巴来而言,那是他此前从未经历过的。
红军与特巴来告别时,问特巴来叫什么,特巴来说自己的藏族名字不好读、不容易记。红军见他手里提着一个马灯,便说:“你手里提着马灯,要不叫马灯红(马登洪)吧。”特巴来欣然答应了。
尽管红军走后,特巴来和家人因为给红军当向导而受到反动派的迫害,他只好四处躲藏,直到解放,才回到自己的村子。但是,对巴特来而言,红军留给他的一切,他永远不会忘记,也不会放弃。从此以后,他的家族,以马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