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于立霄)“研学旅行在中国・北京地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交流会”20日在北京举行,教育界专家学者、业界高管围绕“研学旅行怎么做”、“如何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怎样实现研学旅行综合育人效果”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探索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内涵,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认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要建立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和评价方式,把研学旅行的学习要求、质量要求与能力要求结合起来,从而有力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落实。
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原人大附中副校长肖远骑基于个人旅欧经历及多年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经历,揭示了研学旅行课程的要义。他认为,研学旅行课程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具备教育性、价值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当今世界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和归属感。
“研学旅行的课程特征应体现为,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然。”全国智慧营地联盟首席顾问专家、原教育部《基础课程》执行主编贺斌如是说。“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我认为至少包含五个要素,即研学课程、研学线路、研学基地、研学导师以及安全管理。其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核心,以导师为关键。”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从事十余年“研学旅行”研究、世纪明德CEO王京凯表示,要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变成研学旅行过程的主体。
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原北京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何石明以《青春是一场盛大的行走》为主题,分享了丰台二中“行走课程”的典型经验与做法,通过讲述北京学生在黄冈乡村学校、若尔盖草原、汶川中学等地支教的感悟与体会,阐明了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改变。
“研学旅行要有三个类型:主题探索型,项目探索型,实践探索型。”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原人大附中副校长肖远骑说,有个以科学为主的中美学生合作项目,让中国学生走进美国学校实验室,与美国学生共同交流,对比中西方课程的不同展开探索。“我们曾把孩子们带到航天基地、发射场,看卫星发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索达到了最好的学习效果。”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奥森、将台路校区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胡箭介绍说,学校准备在德育体系做一个初中加高中六年的贯穿性发展体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职业生涯等方面做一个规划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分层把很多东西融合起来,共同建起一个理论框架,作为研学旅行的指导。
此次活动由国内知名游学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主办。在会上,世纪明德宣布组建并推行国内首个研学智库、研学导师计划,全力升级研学旅行的前瞻度、专业度、教育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