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好了”“环境美了”,正日益成为禾城市民的直观感受。据调查,嘉兴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已从2013年的56.9分提高到2020年的85.46分。
在直观感受之外,嘉兴还有这么一组喜人的数据:市控断面Ⅲ类水比例从2012年的0上升到2020年的91.8%;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达到90%以上,参与率达到90%以上,分类准确率达到80%以上。
近年来,嘉兴将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实施“碧水工程”等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碧水提升战、清废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用8年的超常规生态治理,追回了20年前的生态建设时光。一幅水清岸绿、生态秀美的“高颜值”水乡画卷已铺展在嘉禾大地上。
打好碧水提升战 唤回水清岸绿
环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幸福。
2018年,嘉兴市印发《嘉兴市“五水共治”(河长制)碧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嘉兴市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60%以上,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90%以上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嘉兴市已提前实现2022年目标。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Ⅲ类以上比例从2016年的45.7%上升到2020年的100%。
水质的显著提升,嘉兴有何秘诀?
“去年年底来到南湖,看到这么清澈见底的湖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常到南湖边散步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曾经的南湖受限于嘉兴河道整体浊度较高,水体达标一直存在困难。南湖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南湖中心水质已达河流的Ⅲ类标准,但按照湖库标准一直为Ⅴ类。”为改善水体清澈度,南湖通过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探索采用“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方式,系统解决水体浑浊、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经历近五年的生态环境修复,2020年11月,南湖水质已达湖库Ⅲ类标准,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初步恢复。
南湖修复,只是嘉兴水环境治理路上的一个小小缩影。除南湖外,目前全市已建成39条河湖、20公里河道的生态景观项目,涌现出天鹅湖、菱珑湾、潘家浜等一批典型,“十三五”期间,新增“美丽河湖”156条。
实现水清岸绿,把好源头关是关键。嘉兴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园内工业企业及住宅小区污水收集能力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2020年,完成241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市81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全部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交界点的麻溪港也是嘉兴治水成效的生动写照。
过去,麻溪港曾是一条鱼虾绝迹的黑臭河。“原来河底淤泥不时冒出恶臭,下水后身上都会长满疹子。”王江泾镇古塘村村民王玉照皱着眉头回忆当时的情形。河道两侧的嘉兴市秀洲区和苏州市吴江区,都有不少喷水织机,这是收入点,也是污染源。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提升水质,两地铁腕腾退“低小散”。2015年起,秀洲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3.89万台,占总量一半;吴江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近10万台,关停淘汰“散、乱、污”作坊1.8万家。秀洲还启动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站入河排污口提标改造工作。目前秀洲区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站入河排污口从30多个削减到17个。
但两地分头管,这条省级河道的“涉水纠纷”时有发生。2017年4月,秀洲区与吴江区竖起省际边界联合河长制公示牌,两地聚焦跨界水体及其周边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开展跨区域、多部门的联合执法和巡查,共同打击影响水环境的违法行为,麻溪港的水质从劣Ⅴ类恢复到如今的Ⅲ类水。
王江泾镇的大坝村也采取了腾退“低小散”、退渔还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村里河道的水质提升显著。市人大代表、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凌雅琴表示:“实施碧水行动以来,我们村的河道变化很大,水质越来越清澈,河内鱼虾、水草也越来越多了。我们都希望这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效能巩固好,做好长效管理很重要,希望相关执法部门加大巡查力度,督促居民合理捕鱼。”
生态补偿也是嘉兴打赢碧水提升战的一个硬核举措。嘉兴市在2019年南湖区与嘉善县试点就平湖塘水质签订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基础上,2020年选择了9条河流10个断面,所辖县(市、区)全部签订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补偿额度为每个断面每月100万元。
打造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小区 再现土净景美
在南湖区新兴街道放鹤洲花园小区一期,有个一站式智能四分类收集屋。早上8点前后,是居民出门上班的高峰期,也是收集屋的人流高峰期,居民人手两个垃圾袋已成习惯。一站式智能四分类收集屋是在原先收集屋仅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窗口”基础上的升级,增设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回收“窗口”及智能称重台和小型积分兑奖机。
这座“进阶版”收集屋,“营业”范围更广,智能化程度更高。在自助扫码、自动称重的同时,投放口增加了摄像头,一路进行人脸识别,另一路则给垃圾拍照,可以更直观了解居民分类准确率,便于日后溯源。
放鹤洲花园小区是嘉兴打造高标准垃圾分类的一个生动实践。去年,嘉兴创建完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3个,超额完成当年的目标任务。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嘉兴紧紧围绕“无废城市”发展理念,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品质提升。
对于智慧化的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市人大代表,南湖区新兴街道文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顾其花颇有感触,她坦言:“我们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虽没有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小区,但是跟之前相比,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明显提高。我也走访过一些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小区,见过智慧化的垃圾分类手段,明显感觉小区的整体品质也有所提升,这也满足了群众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居民原先不太习惯,现在接受度普遍较高,垃圾分类准确率也高了不少。”
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是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嘉兴市出台《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大力推行“1+X”嘉兴模式,和以定时定点投放为主,其他推进模式为辅的投放模式。“1”代表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全市65%的居民小区已实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X”指九个县(市、区)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分类工作模式,如南湖区的“五个+”模式、秀洲区的厨余垃圾“小绿桶”模式、嘉善县的“智慧云管理”分类模式等。
打造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实现居民参与率、满意率达标是关键。为实现精准宣传,嘉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专题学习和宣传培训活动,还将《条例》知识内容纳入了全市市管干部和公务员法律知识学习考试题库。《条例》施行以来,全市执法系统成立专项执法队伍,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检查共10540次,立案2856次,形成了全社会依法分类的浓厚氛围。
为实现长效管理,嘉兴建立了完善的“1358”常态化运行机制,2017年起建立并不断完善市领导、市级机关部门联系镇(街道)、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每月一检查,每季一督查,并由街道领导、社区干部和小区(物业)人员分别担任三级桶长,明确责任范围和工作职责,同时建立“五榜”公示制度,完善八项落地考核办法,初步建立了具备14大功能模块的全市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