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当前,作为重要大宗型消费品,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议题自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往往预示着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期,汽车市场热议话题离不开芯片二字。如何应对芯片荒,彻底解决自主品牌“卡脖子”的问题,成为不少专业人士关注的主要内容。
针对汽车芯片爆发的芯片供应短缺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陈虹提出《关于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 增强国内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议》,希望在消费级芯片企业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对车规级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车规级芯片“两步走”的顶层设计路线,实现车规级芯片企业从外部到内部的动力转换。他建议针对具体高技术门槛芯片,推动设立整车、系统、芯片的重大联合攻关专项项目,由政府、企业分摊研发资金,共享专利,占领未来行业制高点。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将提案集中在芯片领域。他表示,自主品牌要强大应先“强芯”,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解决芯片问题,加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两个不动摇,分别解决长期和短期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就车载芯片供需失衡的问题,建议制定国产车载芯片技术路线发展纲要。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明确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发展目标,加大芯片产业链建设、重点扶持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成立芯片创新发展平台,从标准、规范、人才、技术层面给予芯片行业、零部件行业与整车以支持。
这一次,芯片当仁不让成为了主流汽车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从行车安全到智能车载系统,再到自动驾驶系统,都需要不同类别的芯片支撑。
众所周知,我国已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推动汽车芯片数量大幅度提升,车规级芯片国产化已拥有规模基础。但目前国产车规级芯片仍然存在整车应用规模小、车规认证周期长、技术附加价值低、上游产业依赖度高等问题。
本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使它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发生在汽车市场的芯片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就在2月底,工信部发布《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支持企业持续提升芯片供给能力,加强供应链建设,加大产能调配力度。在业内看来,这被视为是工信部应对汽车芯片短缺局面的举措。
本次芯片短缺事件影响下,自主品牌对国内供应链需求意愿明显增强。2月,地平线发布公告,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汽车智能化前沿技术,研发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如何加强数字生态环境下汽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议也是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去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2500万辆,其中具备一定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占比快速提升。据相关研究机构估算,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最高可达10TB,数据类型包括车辆行驶数据、车身数据、操控数据、视频数据、图像数据、坐标数据等数十类。
在数据获取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面责任和规范要求不明确,数据的商业用途约束要求不清晰,对于数据泄漏的防范不足,对于数据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应当立足产业实际,着力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体系,推进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加大保护力度。
陈虹代表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建立准入制度,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包括高精地图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商业用途需经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管理。只有满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才能进入汽车公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