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孙燕明)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的刘奶奶,今年 95岁,属于中度失能失智,患有严重听力障碍、高血压,身体虚弱,只能借助助行器行走,平时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由于老人的儿子早年去世,与65岁儿媳孙子一起生活。
刘奶奶家里的厕所与客厅有5公分高差,存在跌倒风险。2016年,老人如厕摔倒,造成腰椎骨折,经过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目前行走缓慢,外出需要有人陪同。
去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进行家庭养老护理床位试点,刘奶奶成为首批签约人。月坛街道办事处委托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照护管理、生活照料、专业照护、医护服务、安全管理、照护者技能支持服务,免费提供夜灯、红外线测量仪、血压计、智能床垫等适老化物品。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鄂俊宇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照护床位兼具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的优点,解决了失能失智、半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年人居家照护的难题,也为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将养老机构各类服务引入家中,在自己家中实现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更容易被接纳、推广和覆盖。
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特征凸显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中长期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以北京为例,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349.1万,占北京市户籍人口的25.4%,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而其中的西城区则“率先”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8年底,西城区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41.1万,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7.8万,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特征凸显。
从去年5月开始,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开始家庭养老护理床位试点。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西城区作为北京市核心城区,占地面积较小,服务人员成本较高,养老机构运营压力大,制约着西城区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的比例和利用率。
北京乐活堂养老服务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岳迪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北京市西城区积极推动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工作,委托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照护管理服务模式,为居家养老的中重度失能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相当于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的综合性养老服务。
鄂俊宇表示,近几年,我国多地的养老服务格局由“9064”逐渐转化为“9802”,即98%的老人居家社区养老,2%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强化,加之养老机构的床位紧张甚至“一床难求”,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需求现状。家庭养老床位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适应众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心理。
5个社区开展试点初见成效
从去年5月份开始,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在真武庙、木樨地、白云观、汽南和汽北5个社区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已签约了288张床位,整合10多家服务商。
岳迪表示,月坛街道通过引入养老照护管理模式和智慧养老技术,实现服务需求和供给的有效结合,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专业性,同时将安全协助和健康管理服务切实落地,极大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和品质。
姜奶奶今年86岁,属于重度失能,被鉴定为二级残疾,左侧偏瘫15年,只能依靠四脚骨拐杖,使用右侧的手臂和腿可以支撑行走,坐轮椅出行。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每天服用4种药物控制。
姜奶奶的老伴早已去世,老人原本住在养老机构,由于养老机构不能保证及时就医,去年初老人从养老机构搬回家居住,聘请保姆照顾,儿子不定期探视 。
去年6月,月坛办事处委托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第一次入户调查时,正赶上姜奶奶吃饭,老人坐在床上,面前放着一个凳子,由于高度不合适,老人只能低头去够饭菜,没过几分钟老人的额头就冒出了汗。
姜奶奶被纳入家庭养老护理床位试点后,专业服务机构为她提供照护管理、安全管理服务,免费提供呼叫器、腕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药盒、智能床垫、浴凳、防滑垫、报警器等适老化物品。
专业服务机构为姜奶奶安置了调节床和移动餐桌,老人终于可以舒心吃饭了。姜奶奶高兴地说:“自从家里有了调节床和可移动餐桌,自己身上的褥疮全消失了。现在按下按钮,卧室顶端的大灯亮度由强变弱,颜色也从白色渐变成橘色。”
今年95岁的王奶奶,属于重度失能,也是低保户。老人10多年前发生脑梗,完全卧床,认知能力损伤严重,基本无法与人交流。同时,老人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日常饮食靠鼻饲。
月坛办事处工作人员得知,王奶奶家属无经济能力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同时也不愿意与老人分开,于是将老人纳入家庭床位照护范围。通过专业照护评估和居家适老化改造评估,配置了长期卧床失能老人所需要的防褥疮用品、浴凳、智能监测床垫等物品,通过床上生命体征监测,让家属更精确掌握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同时,通过照护管理评估,月坛办事处委托专业服务人员定期为老人提供生活所需的日常照料服务,包括个人清洁护理、居住环境清洁、健康管理等服务,不仅减轻了家属照料的辛劳,而且给老人提供了更专业化的照料服务。
岳迪介绍,签约家庭照护床位的老人绝大多数在80岁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月坛街道家庭照护床位签约老人中,重度失能老人占63%,中度失能老人占13%,高龄独居老人占24%。
数据表明,重度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最大,主要为生活照料服务和专业照护服务,其次是医护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中度失能老人健康管理的服务需求最大,其次为专业照护和生活照料服务;高龄独居老人主要涉及照护管理、生活照料和安全管理服务。
从服务类型的服务人次来看,老年人服务需求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照料、专业照护和健康管理服务。其中,照护管理服务和喘息服务每人次的服务时长分别为10小时和12小时,总服务量也较大。
同时,月坛街道开展了老人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高龄独居老人居家适老化环境的改造需求最大,其中电子信息产品需求最大;中度失能老人主要需要助行、助餐、助浴以及照护者支持类产品;重度失能老人居家适老化环境改造需求最小。
签约老年人享受政府补贴
记者从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了解到,西城区将于今年底前实现1000张养老床位进家庭计划,让老人在家体验养老院服务。
为了积极推进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制定了《西城区家庭照护床位管理办法(试行)》《西城区家庭照护床位监督管理办法》《西城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规范》。
按照《北京市西城区家庭照护床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家庭照护床位运营补贴根据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和困难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高龄独居、中重度失能、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老年人按照每床位每月予以适当补贴。
岳迪表示,在当前家庭照护床位实际运营过程中,依托于已有政府补贴,实现了相关政策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采用政策手段,实现了部分自付,逐渐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培育手段,引导居民的消费习惯,为服务企业生存提供一定的支持。
她还强调,从目前家庭照护床位的实际运营来看,仍存在老年人支付力度不够的问题,需要从政策和市场端发力探索新型运营模式,实现有限补贴资源精细化管理,并带动老人的自付能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营。
鄂俊宇表示,各地应积极建立和完善家庭照护床位的相关政策,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让这种养老模式遍地开花,以落地成效检验政策成效。
同时,充分发挥养老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标准,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稳定、更连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此外,增加财政补贴,提高对家庭养老床位的资金保障水平。
●相关链接
家庭照护7大服务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的家庭照护床位囊括7大服务。
其中,照护管理服务是通过照护管理工作人员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居家适老化环境以及家庭照护情况进行评估,提供服务规划、辅具适配和适老化改造建议,实现了生活照料、专业照护、医护服务、健康管理、安全协助和照护者支持等专业服务的集成。
生活照料服务是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确保老年人整洁舒适,身体及与身体直接接触的衣物或者生活用品上无秽物、无异味、无残渣,以及无因不洁导致的感染等内容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居家清洁、助餐、代办和陪同陪伴四大类服务。
专业照护服务是面向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群体,根据老年人的能力、健康和病理状况,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助浴、助洁服务,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一般情况下未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不能为老人提供此类服务。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洗澡和床上擦浴服务;为老人提供洁面、剃须、理发、会阴和尿道口清洁、口腔清洁、翻身更服等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翻身扣背、修脚、按摩、压疮护理、留置尿管护理、鼻饲和排泄照护服务。
医护服务是针对存在慢性疾病、身体某方面功能下降或者病理情况等老年群体,由专业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压疮清洁、更换尿管、更换胃管、康复训练等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的服务内容。
健康管理服务是以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为签约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精神行为症状的管理控制及其他相关情绪的安抚等内容的服务。
安全管理服务是指签约老人通过移动式随身呼叫系统的一键呼救功能联系子女和其他监护人员,照护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报警信息后,及时协助联系家属、救护车和送医,并根据老人日常生活行为数据,发送健康和安全风险提示信息,照护管理人员根据紧急程度进行沟通与处理。
照护者支持服务主要关注对象是失能老人的照护者,为照护者提供照料技能、心理以及喘息服务,减轻照护者的压力,并协助老年人家庭度过照顾调试期和危险期。 (孙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