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任震宇)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有上千年的历史,走进村庄,白墙黛瓦的三层小楼沿着宽阔的硬化水泥路整齐排列,路边绿植茂盛,绿荫低垂,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睦埠村村容村貌整洁而美丽。任震宇/摄
近日,记者随“学党史 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中央媒体采访调研团来到兴国县睦埠村,聆听了“腰缠万贯讨米人”刘启耀的故事,也了解了睦埠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经过。
1899年,刘启耀出生在睦埠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主力长征后,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伤和战友失散。当时,刘启耀带着作为活动经费的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他把这些金银藏在身上,身穿烂棉袄,头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一边流浪乞讨,一边秘密寻找党的组织,联络失散的同志。直到两年后,他终于联系上组织,在泰和县成立江西临时省委。正当大家为活动经费发愁时,刘启耀撩开他的破烂衣衫,将那包金银拿了出来,会上的同志惊呆了,他宁可做工讨米,忍饥挨冻,始终坚持不动用这笔公款的一分一毫。
依靠这笔经费,江西临时省委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进行活动。其间,刘启耀多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继续开展革命工作,直至身患肺痨,却始终不肯花钱寻医救治。弥留之际,他让人把他抬到“赣宁旅泰同乡会”的门前躺下,仰望延安方向,溘然长逝。
为讲好刘启耀故事,龙口镇党委、政府在其出生地建设了刘启耀纪念馆,该馆于2016年底开工建设,2017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为开放式展馆,馆外立有展示“刘启耀腰缠万贯讨米”形象的铜制雕塑,馆内分6个序列陈列了刘启耀烈士的革命故事和生平事迹。
睦埠村完成危房改造后专门留下一堵土坯墙,取名铭恩墙。任震宇/摄
在刘启耀纪念馆右侧的铭恩广场,记者发现一堵残破陈旧的土坯墙,与周围整洁漂亮的小楼、休闲走廊显得格格不入,旁边还有铭牌写着:铭恩墙。
“这是前几年在睦埠村整村推进危旧土坯房拆除改造过程中,村民们提议专门保留下来的,用来教育后人,让大家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江西省林业局驻睦埠村第一书记况小洪告诉记者。
睦埠村原是江西省定“十三五”贫困村,近年来,在江西省林业局的帮助下,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面貌得到彻底扭转,2020年4月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还先后被评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样板村”“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AAA级乡村旅游点”。
驻村第一书记况小洪介绍睦埠村脱贫情况。任震宇/摄
况小洪告诉记者,睦埠村坚持长短结合、种养互补、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油茶、脐橙等长效产业和蔬菜、肉牛、苗木、茶叶等短效产业,进一步做强产业扶贫基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近年来,睦埠村的苗木培育产业发展兴旺,兴国县丽丰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睦埠村建设了占地面积达5300亩的珍稀苗木基地,基地每年支付36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给当地农民,还吸纳了50多名劳动力长年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60元的收入。
睦埠村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除了建设刘启耀纪念馆,还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利用空心房拆除下来的废旧青砖、木料等材料,重修了大祚第、墨庄和江东庙等古建筑,开发了三角梅培育基地,成为“有馆可看、有史可讲、有景可赏、有情可感”的“红色四有村”。
况小洪告诉记者:“我们今天继承学习刘启耀的精神,除了对党忠诚,清正廉洁,还有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村干部和村民刘瑞江介绍脱贫奔小康的经过。任震宇/摄
村民刘瑞江是二级残疾,行走不便,妻子患有心脏病,两个孩子还要上学,家里原先只能靠做豆腐勉强度日,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铭恩墙前,刘瑞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他说:“没脱贫的时候,我家有时候连吃饭都困难,那段时期真的很绝望,扶贫干部经常来我家和我谈心,宣传扶贫政策,鼓励我走出了阴影。帮扶干部们发现,我家前面有块空地,还有个水塘,于是建议我养鸭子,帮我联系了小额信贷,提供产业直补资金,还帮我找销售渠道,鸭子生病了帮我找专业兽医治疗。现在我一年能养四批鸭子,一批几百只,一只能赚20元,一年收入有两万元左右。我老婆现在在兴国县工业园的扶贫车间上班,我的孩子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上学不用花钱,村里还给我家老房子做危旧房改造,现在家庭生活很幸福。”
刘瑞江由于患有疾病,每过几个月都要去兴国县医院进行检查,以前对他来说是很大的负担,现在由于享受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可以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个人每年只需要承担1000多元的费用,大大减轻了负担。他对记者说:“真是要感谢党的政策,没有党的扶贫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帮助,我的生活不会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