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桑雪骐)从大三在人文考古书店兼职,到现在成为书店的店长,洪霞已经在这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前后工作了八年。曾经,她也感到过枯燥和厌倦,但当她离开书店投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后,她才发现这日复一日的沙里淘金般的工作带给她的,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于是,她又回到书店,重新开始了在考古的书海里为读者“淘金”的日子。
当《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前往书店采访时,导航提醒“终点途经窄径”。果然,这间书店蜗居在北京海淀区三虎桥南路小胡同的街边,不大的一间门脸,除了门口的收款台外都被直达屋顶的书架占据。一排排厚重的图书并不十分规整地塞满了书架,成为简朴的店堂里最好的装饰。一根松松的大辫子搭在肩上,面目清秀的洪霞笑盈盈地从门外走进来招呼记者到旁边的房间落座。“刚刚接到一个订单,我正在找书。”洪霞解释说。
“我很喜欢书,但是到书店工作和到书店买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洪霞对记者说,在读者眼里,书店是光亮而愉悦的所在,但是对于书店的工作人员来说,书店就是日复一日地从密密麻麻的书单中选书、拆箱、上架、整理……对于读者来说,读一本好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为了在小小的书店中为读者备下这本“好书”,书店的工作人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有些自己不喜欢的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真的就是沙里淘金,甚至把自己心里对图书的喜爱都消磨掉一些。”洪霞说。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2016年10月,历史系硕士毕业后不久,洪霞离开了书店,到外面的世界寻找答案。新的工作是她曾经希望的:光鲜而不琐碎,待遇也算优厚,但是洪霞反而觉得内心缺了一块什么,书店工作的劳累、琐碎反而成为她无比惦念的东西。于是,一年后,她重回书店,成为了这家书店的店长。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纸质图书、线下书店的生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这里算年龄大的,其他人有90后,也有95后。我们这几个人,都没有什么生意头脑,只是想着读者来我们这里找书的时候不应该失望。”洪霞说,书店的赢利有限,除了发四个人的工资,所剩不多的利润都被她变成了图书,目前书店每月增加150种新书、展示1万多种、收藏6万多种。“我最近才知道,其他有些书店的更新频率没有这么高。”洪霞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纯净。
就是靠着这份纯净,洪霞把人文考古书店做成了在冷门的考古图书界“神奇”的存在。书店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包括考古行业的从业者——大学、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领域的工作者和学生,通过口口相传,客户全体还在不断扩大。他们会紧密关注着书店公众号和微博的每日新书推荐,洪霞整理出来的,每个月如期而至的书讯也成为了考古图书界的指向标;书店定期举办的免费讲座——紫竹书会更是书香氤氲,考古圈里的名家乐于到这里来普及考古知识,比如许宏先生讲了最早的中国(图书《最早的中国》),王仁湘先生了讲古代饮食(图书《味中味》《味无味》),冯时了先生讲了古代天文学(图书《中国天文考古学》)等等。
也是靠着这份纯净,洪霞带领着这个年轻的小团队为自己挣下了生存的空间,不少出版社主动联系书店,有些提出提供微博赠书,有些主动降低折扣,他们都希望能够获得书店的推荐。“我们的新浪微博已经有了32万粉丝,这可是我们一个一个积累出来的真正的粉丝。”说起来洪霞不无骄傲。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和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洪霞认为,能够在这种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工作中得到自己需要的肯定,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实在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