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如果汽车经销商将一辆尚未组装完成的车辆交付于你,这样的情况你能接受吗?这并非调侃。日前,新造车品牌理想汽车发布“理想ONE交付沟通方案”,引发消费市场广泛争论。据悉,受芯片短缺影响,如消费者选择近期提车,理想汽车只能提供搭载部分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待芯片供应充足后再补装。这意味着,消费者提到的车辆并不属于一辆严格意义上的完整产品。
理想汽车为何推出这样的车辆交付新举措,对消费者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新造车品牌竞争延伸至车辆交付领域。 吴博峰/摄
车辆暂时“半成品”交付
“受汽车芯片短缺影响,企业面临减产,给国内新车市场带来了较大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分析9月车市表现时表示。
目前,芯片供应已成为影响全世界新车生产的最大因素。为缓解这一棘手难题,各大车企多措并举,通过调整产品布局、优化生产结构等方式增加新车供给。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车供给压力,但仍难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在芯片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背景下,企业纷纷改换思路,此次理想汽车推出的“先交付后安装”方案便是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办法。
理想汽车推出的新车交付方案显示,由于芯片短缺,原本搭载5个毫米波雷达的理想ONE,近期交付的车辆将安装1个正向毫米波雷达和2个后角毫米波雷达,而2个前角毫米波雷达处于暂缺状态。理想汽车承诺,计划在今年底至明年春节前为车辆补装缺失的毫米波雷达。
这一方案推出后,消费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提车。如果消费者不愿等待动辄一两个月的时间,可以提取一辆尚未完成全部功能搭载状态下的车辆。理想汽车产品专家圆圆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消费者选择近两三周提车,可以考虑这种交付方案,大幅减少车主等待提车的时间,未来只需要到店进行补装相应配置即可。“消费者与其漫长等待,不如有一辆车先开,不影响日常生活。”她建议道。
这一解释听上去似乎有几分道理。但采访中也有消费者质疑这是不是变相“减配”?
圆圆对“减配”的说法不予认同。在她看来,这只不过是车主“晚用车辆部分功能一段时间”罢了。因为无论车企对车辆哪些配置不全,车辆在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时都不影响一般使用的功能。理想汽车这个“半成品”车交付方案,需要车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回到品牌体验中心进行二次安装,才能达到车辆出厂时应有的模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汽车消费市场对于车企“减配”比较敏感。与人们所熟知的车企“减配”做法不同,理想汽车这一交付方案的确有些尝新的意味。交付给消费者手中的虽然是一辆“减配”车辆,但最终车辆补装后还会恢复“未减配”的状态,不过是应对“芯痛”的一种方法,并非偷工减料,侵害消费者权益。
市场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为何理想汽车宁可交付“半成品”车辆,也要尽可能多地完成交付呢?“此次新车交付方案的推出,看似是一种应对市场的全新尝试,其实是迫不得已,因为这会影响到车企的全年市场表现。”采访中,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直言不讳。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各大车企对新能源车市场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崔东树表示,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越是火热,越会加速车企由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变革的步伐,使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9月,蔚来和小鹏交付双双突破1万辆大关,这是新造车品牌发展多年后月销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相比之下,此前风光无限的理想汽车9月实车交付仅为7094辆,环比下降近25%,未跻身新造车品牌销量榜前三。可以预见,如果理想汽车四季度叠加交付难的不利因素,会给其发展带来更大压力,而延期交付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闫建来认为,如果因芯片因素导致近两个月车辆交付陷入停滞,很有可能给车企市场销量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让今年上半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崔东树指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新造车品牌市场根基较为薄弱,犯错空间更少,这些车企大多需要融资支撑生产运营,而市场销量成绩是衡量其市场地位的硬指标。对于新造车品牌而言,实实在在的市场销量是发展的基本盘。而保证现车交付,是主机厂不得不采取的做法。”
显然,理想汽车的“半成品”交付方案,是在“缺芯”背景下面临市场压力的无奈之举。
对常规驾驶影响不大
新造车品牌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相信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智能网联化。而一款车辆是否足够智能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功能方面的表现。
众所周知,目前理想汽车旗下仅有理想ONE一款车型,宣称全系车型标配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堪称产品最大亮点。记者浏览其官网看到,理想汽车全系标配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被厂家摆放在网站的核心区域,并加以较大篇幅介绍,不难看出这项功能对理想汽车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车辆若要实现全景化功能展现,离不开完整的软硬件系统保障,这也是车辆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那么,理想汽车的“半成品”交付方案会否对车辆功能带来影响?
根据理想汽车的交付方案,一辆原本安装5个毫米波雷达的车辆,目前仅搭载3个毫米波雷达,即原搭载数量的60%。作为探测车辆行驶范围、察觉道路变化的重要工具,毫米波雷达是决定车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级的关键一环。负责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业内人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毫米波雷达是车辆实现自动化驾驶的基础,车辆自动驾驶等级越高,车身上需要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数量越多,现有技术水平下,如果车辆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数量减少,很难通过其他技术方式进行替代,难免会影响车辆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应用。
记者从理想汽车方面获悉,在缺失这2个毫米波雷达时,车辆的部分主动安全性功能将受到影响,自动并线和前方横穿车辆预警功能暂不开放,其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可正常使用。辅助驾驶系统在补装完雷达后,通过后期远程在线升级即可正常使用。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毫米波雷达数量的减少会对自动并线、横穿车辆预警等自动辅助驾驶和部分主动安全功能产生影响,对车辆日常使用功能影响不大。如果车主常规驾驶,应该没有问题,但对于自动驾驶系统依赖性较强的消费者,确实会带来一定影响。
闫建来表示,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是新造车品牌的主要优势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新造车品牌缺少了这一优势,会对其产品力造成较大影响。
●专家观点
应保证消费者知情权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消费者选择“半成品”车的交付方式,理想汽车提供了两种补偿方案,供消费者选择:一、接受这种交车方案的车主,可以享受汽车终身质保的服务;二、选择此方案的车主可以获得1万理想积分,相当于1000元左右的价值,消费者可按个人需求兑换实体物品或服务。
但无论消费者选择终身质保政策还是1万理想积分,都不能改变短时间内车辆功能性下降的事实。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厂家宣传时会按照“全装车”的功能进行介绍,但消费者实际提到的车辆却只有“半成品”车的功能。如果不在售前进行提醒,消费者很有可能并不了解其中的变化。如果车主按照“全装车”应有功能使用,可能在驾驶时才会发现功能缺失带来的影响,给车辆行驶带来安全隐患。
崔东树还表示,在芯片供应充足后,主机厂对“半成品”车进行补装,这个过程是否会对车辆进行拆卸、安装过程是否会对车辆结构造成影响,都需要向消费者进行说明,以保证补装全流程的透明性,否则消费者心里会产生疑虑。汽车企业不要以为给消费者提供了补偿方案,就可以忽略由此引发的潜在风险,两者需要分开去分析。只有在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消费者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车市论语
车企创新不能迷失正确方向
最近,理想汽车凭借其大胆创新的新车交付方案着实火了一把。作为业内首家推出“半成品”交付方案的车企,在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理想汽车,让人感受到其不走寻常路的一面。
不可否认,汽车市场消费需求快速变化,一家车企如果缺少创新,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在此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创新视为企业保持市场生命力的关键,纳入到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中。但是,车企需要对创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创新的动力应来自于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系统性、规律性的分析,进而推出可行性方案。如果脱离了消费需求这一主线,车企创新就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
从现实情况看,车企创新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少车企虽然进行了创新,但因其开发的是与当下消费市场需求不吻合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市场反应平平,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肯定地说,脱离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创新就是空谈。
人们熟知理想汽车,源于其喊出的“家人的安全只有标配,没有选配”的承诺,而发生在眼前的事实,让人们感觉到这承诺是不是当时烘托气氛的一句话而已?随意对主打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进行调整,理想汽车所坚持的智能网联化是否只是市场营销的噱头?通过暂时性“减配”交付,原本可装配10辆车的毫米波雷达如今可装配近17辆车,产能大幅提升,给了资本市场一个交代,但是不是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
面对同样“缺芯”的情况,有的车企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自动驾驶功能选装包,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用车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品牌的良好形象。在这一问题上,理想汽车不妨参照传统车企的做法,对产品配置和价格做出动态调整。
品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往往越是在市场发展困难之时,越能看出一家车企的定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决心。对一家进入市场不久的新造车品牌而言,理想汽车确实该认真思考如何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
无论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到何种程度,回归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透明度,甚至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模式中来,才是帮助车企建立品牌信任度、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关键。显然,理想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