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庞建新)“坚决纠正课外体育培训的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焦虑营销等行为,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指出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校外培训被全面压减,与此同时,艺术、体育类培训热度不断攀升,不少家长都给孩子选择了艺体培训班。“最近一直带孩子试课,看看哪项体育运动更适合他。”北京家长刘女士向记者介绍,从9月开始,她便忙着带孩子尝试足球、篮球、游泳、武术、空手道等培训课程,除了强身健体,还希望孩子能培养一项运动习惯。
爱踢客供图。
此外,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转型时,也将重心向艺体类培训转移,但培训市场依然面临师资混乱、应试化营销、虚假宣传等问题。为此,业界呼吁,亟须加强艺体培训市场监管,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其向规范化、体系化发展。
艺体培训趋热
当下,很多家长对于体育、艺术等美育教育的认识较为全面。杭州张女士便为7岁的女儿安排了满满一周末的课程,在线少儿美术、滑冰、古筝等。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受中考政策影响,将体育和美术培训与升学挂钩。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去年10月16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22年力争美育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依据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并将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双减’后,很多小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明显压缩,再加上中考体育分数占比越来越大,家长们更加重视体育、艺术类培训。”足球培训机构爱踢客合伙人廖俊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央视财经报道的数据显示,“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体育、艺术类教培机构新增3.3万余家,同比增长99%。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体育培训企业注册量为4.8万家,同比增长了108.7%。
对此,花香盛世国际体育创始人、CEO陈鹏吉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近10多年来,家长的教育认知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整个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今年尤为突出。为此,很多专家预测,体育培训行业风口来临。
市场乱象不断
场地、办学资质、教师资质、课程体系不合格一直是校外培训市场存在的顽疾。很多机构只凭一个招生简章,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情况都无从评估,师资不专业也被家长吐槽。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消费者组织近日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消费投诉情况显示,教育培训成为投诉热点。
家住北京丰台的秦女士告诉记者,暑假期间她家附近新开了三家培训机构,有篮球、游泳、武术培训等,但她去实地考察后,发现培训机构的场地和教练水平都不令人满意。“咨询了两家体育培训机构都存在场地问题,要么找公园当培训场地,要么用培训机构的场地但需要单独收费。”此外,各种宣称“通过率”“包过”“协议班”“签约班”的广告语也广为家长诟病,甚至还有一些无正规办学资质、无正规教师资质、无培训场地的机构被称为“三无草台班子”。今年6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局曾发布艺考培训机构黑名单,17家违法违规办学的艺考培训机构在列。
针对非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也提出,要对参与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对出现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问题的培训机构,坚决取消培训资质。
呼吁建立评价体系
除虚假宣传、“三无”等问题外,校外艺体培训中还存在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亟待规范完善。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强化对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监管,将办学宗旨、教学场所、设施设备、办学经费、教师队伍、教学计划等纳入考核,并对师资质量、教学内容、收费标准、用户体验等进行动态的综合考评,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指出,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旺盛,但是对校外培训中的教师素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不及学校教育。2018年以来,国家对中小学校外培训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各级主管部门以政策文件、专项治理等方式加强管理,但各地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千差万别,监管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在不少地方仍存在监管主体责任不明、日常监管困难、质量评估缺失等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并成立专门部门监督评估。同时,大力推进校外培训行业自律,建立并扶持校外培训行业协会,负责对校外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证、专业发展培训及等级评定工作。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缺少标准化教案。”廖俊表示,一个培训机构能否被家长信任,还要眼见为实,家长要看教案、教练好不好,看孩子是否能学到东西。
陈鹏吉认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应和文化课一样具备科学性、严谨性的教学大纲、教案,以及与孩子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周期性目标和成果,而非市场上一些机构以“师徒制”过度包装教练个人,忽略了教育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探索建立教师资质认证和机构评价体系。中国足球协会此前制定的《全国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认定标准》便对场地梳理、经费保障、工作人员和教练员资质以及运营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
“推动标准化是事关行业发展的大事。教学、研发、师资等板块的投入是教育机构标准化制定的基础,也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陈鹏吉说道。
廖俊认为,培训机构亟须官方层面制定系统性评价体系,对机构特色、运营情况等给予评估、评级。经过官方审核出台的指导性评定不仅利于行业良性发展,也能让家长选择机构时有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