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话说沈城传统 端午民俗

时间:2019-06-01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了。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因“端”与“初”意义相同,“午”与“五”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曰为“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又称为“端阳”,俗称五月节。每到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在沈阳,也有很丰富且具地方特色的端午习俗。

诗人屈原:有关端午节由来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很多,流传最广的是说为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楚国三闾大夫、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传说,战国时,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关于联齐国抗秦国的主张,被奸臣张仪骗到秦国软禁,不久怀王忧郁成疾而死,消息传到楚国,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楚顷襄王宠信奸佞,反将屈原削职放逐。秦国看时机成熟,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大败,将士尸横遍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自己无能救国心如刀绞,但也始终不愿舍弃自己国家,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怀沙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江中的渔夫闻讯赶来打捞,可未见屈原大夫身影,渔夫从船上拿出粽子和鸡蛋扔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好不再吃屈原的尸体。又有一位老医生拿出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让药酒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忽然水面上漂浮起一条昏睡的蛟龙,人们就把这条蛟龙拖上岸,剥它的皮,抽了筋,以解人们心头之恨,同时又把蛟龙的筋缠在孩子们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贞洁的孩子们。

这就是每年端午节吃粽子,人们在手腕上缠五彩绳的由来的一种说法。还有民俗学家的观点指出:端午节源于古代恶月恶日的驱邪避灾的说法。旧时,“善正月,恶五月”之说,而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所以,人们为此采取了许多讲卫生,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昔年旧时沈城的药王庙会分外热闹

在旧时,沈阳城的端午节的风俗别有情趣。

临近端午节,沈阳市头不时传来小贩的叫卖――各式彩线葫芦,黄布做的小老虎、小猴子,麻花的小笤帚,还有煮熟的粽子以及艾蒿等应节日物品的声音。这喧嚣的市声和丰盛的货物,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有一首民谣说得好:“宝葫芦,挂在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心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

农历四月二十八,沈阳有药王庙会,庙里庙外分外热闹,因为离节近了,卖纸葫芦等应节货物的小贩都会赶来踅摸商机。

说起纸葫芦,民间还有传说。

相传,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难时,得到一位老太太的救助,黄巢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之时,你们用彩纸多做纸葫芦挂在门上,就能搭救你们。”后来,恰巧是端午这日,黄巢率领大军攻进城池,老太太和邻居都挂上彩纸葫芦,都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

沈阳城端午节当日,人们在日出前,到野外踏青,采集艾蒿、菖蒲和桃枝插于门楣,在门窗悬挂寓意装有草药和保护家宅平安的彩纸葫芦,还在居室内贴钟馗画像和五毒图(蛇、蝎、蜈蚣、蟾蜍、壁虎)。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在节前赶制香菜荷包,或作为信物送给情郎,或挂在自己的衣裙上。节日早晨,家里的老太太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孩的肚皮上,热乎乎地滚来滚去,然后再吃,说这样做日后肚子不疼,孩子妈妈制作的小老虎、小猴子用五彩绳串起来,戴在小孩子们的脖子、手腕上,可以避毒虫叮咬,除病消灾,健康成长。民谣说:“五月五,是端阳,长命线儿系脖上,宝宝系上长命线,无病无灾长得高”。

从前,过五月节还要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研雄黄末和蒲根屑酿成的。人们用雄黄酒在小孩的脑门上涂“王”字或将雄黄酒涂在小孩的耳、鼻孔处,以防毒虫钻入,并将雄黄水洒遍墙根墙角,这可以驱虫防瘟疫。

旧时,少女纷纷于此日簪花戴艾、踏青郊游、上山采药;这日已婚女子则回娘家省亲,因而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近代以来,五月节前后,戏院、影院都上演“白蛇传”、“钟馗”等应节剧目。端午节前后,沈阳城都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讲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家庭里的长辈会给孩子们讲述屈原故事。

进入新社会,沈阳在端午节时多次举办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文学报告会。报告会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作者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辽宁省推广指导委员会主任、沈阳市孔学会会长)

  • 上一篇:白领人群肠胃脆弱 教你几招“击退”烧心反酸
  • 下一篇:回来吧,粽子香味里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