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地摊经济”能像“美国梦”那样,改变经济吗 | 超级观点

时间:2020-06-05 20:16:37

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文 |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 张薇

--

核心提示:

1. 虽然小摊贩们在大多数时间里的社会地位都颇为低下,但他们却是货物流通乃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亦是社会繁荣的直接体现。

2. 尽管一直被视为“边缘经济”,但摆地摊背后的叙事却一直强悍且延绵不绝,正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3. “地摊经济”不是个新词,但它是一直在民间暗涌的“野火烧不尽”,只待春风到来便可重焕生机。

地摊经济已成了现象级蹿红。

《城市地摊财富秘籍》、《如何摆地摊赚钱》之类的文档竞相传阅;曾经追着摊贩满街跑的城管,现在热烈盼望着摊贩们“重出江湖”了;就连五菱宏光、广百股份(002187,股吧)、小商品城(600415,股吧)、银都股份(603277,股吧)等一系列“地摊经济”概念股都一路飘红,集体大涨……

一度被大众视为边缘经济”的摆地摊,而今正在往C位靠拢。

地摊经济不是新生事物

地摊经济不是新生事物,在我国,地摊经济几乎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和商业更迭。虽然小摊贩们在大多数时间里的社会地位都颇为低下,但他们却是货物流通乃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亦是社会繁荣的直接体现。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门做小买卖赚钱的群体,《周礼・地官・司市》中讲到的“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便是关于摊贩较早的记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卖炭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也是对地摊经济的真实描述。

到了宋朝,由于商业活动的增加与政策上的放宽,城镇和乡村集市均可随处摆摊开店,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官府不但不予干涉,反而明令保护。乾德三年,宋太祖就专门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小贩们的热情因此被大大激发,大街买卖昼夜不绝。

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生动地描绘出各种各样摊贩的形象,无论桥头、城墙边还是街道旁,无论剃头的、卖甘蔗的、卖菜的还是叫卖各种小吃的,应有尽有,店铺夜市不可细数,经济的发达、城市的魅力与当地的生活气息统统尽收眼底。

到了当代中国,地摊经济同样遍布于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就讲述了主人公如何通过“鸡毛换糖”这一流动贩卖方式改变命运的故事――这亦是一部大时代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有成千上万的家庭都是像剧中的主人公那样,通过卖茶叶蛋、大碗茶、修理物件等方式来完成财富的最原始积累,并逐渐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自2008年开始,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热潮,很多地方都把“城市形象”视为一项重要的KPI,而最接地气的地摊经济反而开始变得“不入流”,最终难逃被禁止和驱赶的命运。那时候的小摊贩们,一面小心翼翼地经营着生意,一面还要时刻紧盯着城管的动向,做好与城管“斗智斗勇”的准备。

在民众眼里,小摊贩与城管之间,从“猫捉老鼠”到暴力对抗的一幕幕市井短剧已是习以为常,可到最后,随着“地摊经济”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城市的确变整洁了,城市里的烟火气和生活味儿却淡了许多。

虽经风雨飘摇、命运多舛,但地摊经济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今,在总理的肯定和支持下,地摊经济已然重焕生机,并站上了历史的风口之上。

地摊渗透在经济运行中

尽管一直被视为“边缘经济”,但摆地摊背后的叙事却一直强悍且延绵不绝,正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宛如毛细血管,地摊渗透在经济运行中。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地摊经济又是民营经济中的典型,其经营形式上的灵活自由,宛如毛细血管,一般渗透至经济社会运行之中,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便利了居民生活。

地摊经济显著促进了就业。那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离开了土地的农民甚至不少在职的员工,很多都会参与到摆卖地摊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开辟新的收入渠道。这种自发的就业方式,实实在在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例如总理点赞的成都,一夜之间以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拉动了10万人就业,这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过程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它真正迎合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

尽管不少大城市里商圈林立、车水马龙,地铁上随处可见动辄几千上万元的iPhone手机,但我国“还有6亿中国人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可能不会去大型商场买一件几百块钱的衣服,却会很乐意在地摊上买一件经济实惠又合身的服饰;他们也可能不愿意花二三百块钱去下一顿馆子,但闲暇之余会乐意去吃一碗几块钱的烤冷面或者豆腐串。

从这个角度看,地摊上的产品琳琅满目,服装、手包、水果、日常用品等均有涉及,并且价格不贵,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丰富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给,在迎合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其消费意愿,进而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发展。

作为一种低门槛的创业形式,它灵活且反脆弱。

在我看来,并非讲着深奥的商业模式、拿着高大上的BP、到处去参加项目路演找投资人才配叫 “创业”,摆地摊本质上也应该算创业的一类。相比其他类型的创业,摆地摊的门槛更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而且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

不仅如此,其中一部分从业者还塑造了自身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谋生能力,以及灵活的创业思维和经营策略,进而有可能将一个小小的摊铺逐渐发展为知名大企业。纵观世界商业史,很多企业巨头、业界大亨都是从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起家的,典型如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他就曾在北京中科院的门前“练过摊”,售卖电子表、旱冰鞋、运动短裤和家用电器。

最后,它还能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

从社会学角度看,地摊经济能让游客和市民深刻领略到地方的风土人情。比如老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等地,想当年就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小吃小玩意,还有不少吹糖人、讲评书等传统民间绝活,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不过,地摊经济的劣势也是有目共睹,比如,妨碍交通、易造成环境污染、商品质量难以保障、侵害消费者权益、加大城市管理难度等等。这些痛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地摊经济总是难登大雅之堂,还频频遭到禁止和打压。

若想推动地摊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还应更多地通过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比如,加强卫生和安全管理,对小商贩要实施分区域、分场所和分时间管理等,使地摊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抵消城市生活受影响的成本后尽量最大化。

当地摊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眼下,被肯定了价值的地摊经济,又融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音。

比如,各路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局,并对地摊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百般扶持:

5月26日,美团宣布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为了帮助商户引流,美团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消费券,通过引流为小店增收;

5月29日,阿里巴巴发布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为超过3000万名“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

6月2日,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货源、仓储、融资、商品补贴等解决方案,减轻夜市摊主的经营压力;

6月3日晚8点30分,拼多多宣布正式上线“五菱荣光售货车”,首批上线的售货车共计100台,拼多多将为每台车补贴3000元油卡。拼多多还上线了“地摊必备”补贴专区,首度将五菱售货车、户外风扇、手电筒等“摆摊神器”纳入618补贴。

“地摊故事”升级,将迎来新的时代潮流?

摆地摊的故事又升级了,而且听起来更振奋人心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下这么一个后疫情时代,人们频繁谈论的都是黑天鹅、反脆弱、去泡沫,地摊经济的流行和它本身自带的生命力,能改变经济么?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经济?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他的著作《叙事经济学》中,探讨了这么一件事:那些流行的观念、故事和八卦,是如何改变经济的。

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希勒认为,那些突然流行开来、获得了病毒式传播的故事,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偏好,让人们原本分散的偏好越来越趋同,乃至形成一股时代洪流,进而改变历史的走向。

而曾经名噪一时的“美国梦”,便是近100年来,对美国经济影响最大的叙事。

“美国梦”这个词,诞生在1931年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期,失业、节制消费、贫穷成为当时的时代主旋律,但“美国梦”一经推出,立刻流行起来,成为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的重要叙事之一,而且在之后还不断加码,比如,马丁路德金,将“美国梦”和平权运动结合在了一起。

在希勒看来,叙事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集体信念,而这种集体信念,它会直接地或者间接影响每个人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走势。

再回过头来看“地摊经济”,它不是个新词,但它是一直在民间暗涌的“野火烧不尽”,只待春风到来便可重焕生机。这也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总理刚刚点赞,地摊经济就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至举国上下,因为“民意”本就是如此。

国家肯定,大众参与,平台赋能……火热的地摊经济的流行叙事才刚刚开始,还摇身一变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这个集体信念能飞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 上一篇:特朗普“视察”的地下掩体,为啥备受美国人青睐?
  • 下一篇:《Valorant》公测前的230天:一款游戏如何成为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