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地区,收完小麦后有“喝伏羊”的习惯,也就是三伏天喝羊汤,这是一年中人们尤为期待的一个隆重节日。
喝伏羊,其实与鲁西南的农事和气候息息相关。
作为著名的小麦产区,鲁西南入伏之时,正是新麦上市之时。以前收麦时节,农民非常辛苦,麦收后到秋收时节,正好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也是农民难得的“假期”。农村好吃的不多,新麦馍馍算一个,而想解馋,便“狠心”宰一只羊,犒劳忙碌时的辛劳。宰了羊,还要把出嫁的闺女接回来,全家一起就着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伏天“喝伏羊”的习惯。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中医所讲的治病和滋补佳期,此时喝羊肉汤时掺入辣椒油、醋,必然全身冒汗,正好带走五脏六腑的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
鲁西南的滕州人最热衷“喝伏羊”,这是老百姓(603883,股吧)十分看重的仪式。来到滕州,若有人邀请吃饭,都会说请喝羊肉汤。一碗羊肉汤,几乎成了滕州人宴请的代名词。
滕州的羊肉汤闻名,得益于鲁西南特有的青山羊和独特的烹饪方法。青山羊全身“四青一黑”,即背部、唇、角、蹄为青色,两前膝为黑色。做汤时,先将羊大骨放入不加任何佐料的大锅中,熬制三四个钟头后,再把大块羊肉或羊下水放入锅中,慢火轻熬。这样熬出的汤,汤味浓郁、肉味清香,不膻不腥,十分鲜美。熬制出的第一锅汤称为“老汤”,此后每一次熬制,“老汤”作为底汤都必不可少。
羊肉煮好后,捞出沥干,切成薄薄的片。有客人来要羊汤,把切好的羊肉放进碗,拿长勺从滚开的汤锅里舀起一勺汤一冲,再撒上香菜、蒜末、姜末。食客们夹一块羊肉放进嘴里,满嘴浓香,再尝一口羊汤,又鲜又美。大锅里熬制的羊汤是清汤,不加任何佐料。喝羊汤时,辅料有细盐、辣椒油、老醋、蒜瓣,可以根据喜好任意添加。
《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身。故传统中医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论。在滕州,还有用羊肉汤给新生儿“灌肠”的传统。新生儿六七个月时, 喂一点羊汤,算是用温性的汤给孩子洗洗肠胃,让其慢慢适应、接受、吸收食物,此后就可以喂主食了。
三伏天里,在乡间最普通的老字号羊汤馆,约上三五好友,要上一瓶白酒,点上凉拌羊头肉、凉拌羊盘肠、羊蹄、羊肚,说着新麦的收成,唠着下一季玉米的长势,一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肉里酒里了。
吃完肉,喝罢酒,再要上一碗滚烫滚烫的羊汤,就着刚刚出炉的芝麻烧饼,一身热汗,满心欢喜。
(作者供职于兖矿集团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