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进入“618”促销季,各大电商平台拿出资金补贴消费者,可谓诚意满满。今年,不少商家盼借促销对冲疫情影响踊跃参与,降价揽客。消费者表示套路少了,但想省点钱依然不易。
6月1日零时,包括淘宝、京东在内的多家电商正式进入“618”时间,促销商品开始售卖。同时,各大电商纷纷拿出资金补贴消费者,动辄上“百亿”。
今年“618”是疫情发生以来首个大型电商促销季,被寄予厚望的线上消费将作何表现受到各界关注。为促进消费,各平台表示今年没有套路,可谓诚意满满。那么,参与商家能获得多少红利?用户消费能享受多少实惠?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平台:补贴优惠哪家强?
为了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能,早在开售之前,各电商平台就纷纷表态要用百亿补贴回馈消费者。
在2020年京东“618”购物节发布会上,京东宣布今年“618”将推出超级百亿补贴、千亿优惠和百亿消费券,并提供两亿件打折力度达5折的商品,打造消费体验最佳的一次“618”。同时,为了打消消费者“买亏了”的顾虑,提升服务品质,京东还宣布为电子、数码产品提供30天保价服务,自营房产的保价服务则达半年。
“今年‘618’优惠力度最大,玩法简单。”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平台业务中心负责人韩瑞表示,这一次,消费者不用挠头比价算账。
与京东一样,天猫今年同样拿出了大额度消费补贴。“618”期间,天猫将和多地政府、品牌一起,发放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现金消费券和补贴,预计金额超过100亿元。此外,今年天猫的优惠力度也从去年的“满300元减30元”变为了“满300元减40元”,消费者无需领取优惠券,下单的时候即可减免。
苏宁方面,更是直接对标京东。今年“618”苏宁易购推出“J-10%”省钱计划,直接承诺参加补贴活动的家电、手机、电脑、超市品类商品,比京东百亿补贴商品到手价至少低10%,买贵就赔。苏宁易购集团副总裁顾伟表示:“欢迎友商比价。”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券与打折补贴双管齐下是今年“618”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消费券的发放,等于提前锁定了销量,成为电商平台竞争的重要手段。
商家:盼望“回血”恢复元气
记者了解到,电商造节已走过10个年头,近年来平台竞争日益激烈,但参与的商家却渐显疲态。然而,这一次却有所不同。
今年“618”是疫情发生以来首个大型电商购物季,多家电商平台表示,商家报名十分踊跃,数量比去年大幅增长。
已经连续5年参加“618”活动的童鞋店主陈刚,今年第一次报名参加了预售活动。“今年平台的预售时间长达25天,为了让顾客对产品始终有新鲜感,我们的促销策划是按照全月来做的。我们总结了以往促销的经验,筛选出了最适合消费者的优惠方式,同时加大了货品的挑选,争取每隔三四天就换一批产品,尽可能吸引更多人。”陈刚说。
“前期疫情对业务影响较大,只有走量不走价,才能恢复元气。”陈刚表示,预售以来,其店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87%,已达到预期指标。
参与的商家多了,如何引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今年“618”,各电商平台、大小商家都将引流获客的希望寄托在直播身上。记者从天猫“618”直播名单上看到,300多位明星参与了这场直播带货浪潮。明星刘涛变身“刘一刀”,在聚划算百亿补贴官方直播间,4场直播场场销售过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直播带货模式中,货品价格被认为是决定销售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业内人士直言直播打的就是“价格战”,如果价格不能大幅低于观众心理预期,直播的销量将大打折扣。
山东的炊具经营商高尚在淘宝开了家小店,平日里客流量不大,小本经营也没有参与过官方的活动。但是趁着“618” ,高尚开始尝试在直播间售卖产品。“还是得降价,为小店多招揽客户,能卖一点是一点。”高尚说。
消费者:想省点钱依旧不易
近日,天津的杨女士“618”期间下单的第一批商品已经送到了家门口。相比之前“双11”优惠促销的各式“算法”“玩法”,她更喜欢今年不用抢券、满额即减的方式。“过去要反复计算,如何凑单、订金最终能膨胀多少倍,考验的是数学能力。现在没有复杂的优惠券,套路是少了些。”杨女士说。
但北京一位资深网购达人告诉记者,消费者想要更省钱,还是要研究平台的玩法。今年淘宝推出了“‘618’理想生活列车”,京东推出了“叠蛋糕”。记者发现,这些活动大多是通过签到、浏览店面、分享链接等方式累积金币升级,一旦级别到达平台的要求,即可分享“618”红包。
“玩了一阵就放弃了,每天做任务,找人帮忙点击,太麻烦了。”北京的张女士表示,为了完成任务,她已经拉了10多个微信小群,经常在朋友圈中转发链接,每升一级可以得到不同金额的红包,级别越高,升级越难。“如果这些红包能直接减免,少些复杂的玩法就更好了。”张女士说。
比起张女士,正在装修的宋钊直呼“想省点钱太难了”。本想趁着“618”为新家购置一些家电,但是比来比去却看花了眼。“平台打出了欢迎比价、保价之类的口号,但基本上没法比。”宋钊说。
宋钊在某平台上看中了一款烟机灶具套装,但当他想去比价时,却发现各平台推出的商品实际上做不出真正的比较,“外形、功能、价格、配置基本一样,但就是型号或是商品搭配有细微差别。”宋钊觉得一些家电类产品在不同平台各自形成“特供”“专供”的型号,消费者根本无从判断哪家更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