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用AI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送医下乡、云端诊疗,将“AI+医生+乡村”三者进行融合,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
“未来最大的产业是AI,AI将有可能得到规模化使用,AI会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提高效率。”这是任正非在最近的访谈中作出的判断。其实,不仅是城市,乡村也该享受到AI带来的红利。
近日,广东省卫健委健康扶贫“AI医生进乡村”项目全面上线,广东省卫健委为全省2277个贫困村卫生站全部配置智能健康设备包,并全部对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
众所周知,设备简陋、村医水平有限是很多乡村卫生站的现状,很多村民不是不想在家门口瞧病,而是“不敢看”也“看不了”。这一短板影响着“小病不出村”目标的实现以及分级诊疗的真正落地。如何让乡村卫生站加速提质,是医疗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了解,此次广东省卫健委提供的智能健康设备包可谓“软硬结合”。硬件包括血常规检测仪、心电检测仪等常用8种智能设备;另外还包括一个专门的村医工作软件,将设备检测结果导入软件,AI医生助手便可根据庞大的病历数据库,提供中、西医智能辅助诊断。另外,也可以选择县级医院、市级医院专家在线指导治疗。
用AI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送医下乡、云端诊疗,将“AI+医生+乡村”三者进行融合,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
不过要想发挥好“AI医生”的最大效能,关键还在于能够本地化,用接地气的方式服务农村民众,防止出现“水土不服”。
如今,留守在农村的、有看病需求的,大多是留守老人以及儿童,他们医学知识较为匮乏,一方面可能对自身疾病说不清、讲不好,无法有效配合使用“AI医生”;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其功效不信任,甚至产生误解,以此抵触“AI医生”。如此一来,就会出现手握“治病利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情况。
因此,“AI医生”想要扎根乡村,还离不开一系列配套举措的“助攻”。特别是针对农村特点,量体裁衣,打造村民听得懂、能理解、能配合的乡村版“AI医生”。例如,将研发方向与农村接轨,尽量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脉问诊;加大宣传,提高村民对新方式和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了解,让他们既认可满意“AI”医生,又能基本摸清自身的问题所在,然后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把“难处”交由“AI”医生诊断。
另外,最重要的是通过AI医生和远程诊疗,丰富农村医生的诊疗知识、提升诊疗技能,并建立一支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医疗队伍,让他们能够成为民众的“保护盾”,实现与“AI”医生的“双剑合璧”,以此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不再让“病根”变“穷根”。
□吴诗苑(基层公务员)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