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江苏省海安市西场街道的志愿者在为就业者提供招聘咨询服务。
人民视觉
制图:沈亦伶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21年全国就业公共服务专项活动清单,清单上的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有的面向农民工,有的聚焦高校毕业生,有的专门针对残疾人,1至12月,月月有活动,日日有服务。
作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才能享受相关服务?这些服务能效有多大?记者进行了采访。
政府出资,免费服务
依托就业公共服务,“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砰”的一声关上门,一阵风似的往外跑。
“胡广兰,你急个啥?”家里人撵出去追问。
“‘就业超市’上新岗位了,我得去瞧瞧!”
民安华福社区,这个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的社区,早在2016年就创造性地开了一家“就业超市”,定时发布招聘信息,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业难题。
胡广兰到达时,“就业超市”已经被挤得满满当当。超市内,综合服务区、信息发布区、招聘面试区、岗位自选区、技能培训区,各板块前都有人排队。这一天,胡广兰相中了重庆彩欧机械有限公司的普工岗位,由工作人员帮忙预约了面试时间。
“民安华福社区人口众多,就业困难人员也多,加上社区周边没有大型制造业企业,居民找工作不方便,我们就免费为居民求职和企业招工充当桥梁,做好服务接待、就业咨询等工作。”社区党委书记周培全说,目前社区的“就业超市”已有300余家用工单位入驻,累计举办215场招聘会,帮助1600多人实现就业。
家门口的“就业超市”,就是一家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其提供的“商品”是就业公共服务。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县(区)以上普遍成立了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超过98%的街道、乡镇设立了服务窗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就业公共服务是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包括登记求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等内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成刚说。
对此,有人疑惑:“想就业找市场”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大家找工作,都会去投简历、参加招聘会或是寻求中介机构帮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日渐成熟,已成为劳动者实现就业的主要载体,就业公共服务意义何在?
张成刚解释道,与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偿服务不同,就业公共服务是免费的、公益性的。那些无力负担中介费用,或较难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非常需要就业公共服务提供就业帮扶。“就业公共服务是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力补充,良好的服务措施有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减缓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效对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践表明,就业公共服务,对于政府调控市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依托就业公共服务,“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有93.8%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就业帮扶政策,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从2016年的1527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3243万人。
介绍就业,辅导创业
服务的重点群体有残障人士、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大龄长期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
开展就业公共服务,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是关键。从2021年全国就业公共服务专项行动清单看,举办招聘会是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之一。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将招聘会搬到了网上。
“线上平台已经成为上海就业公共服务主战场。”上海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2020年以来,通过优化求职者线上身份认证程序、简化用人单位认证流程等措施,上海市人社局官网“上海公共招聘”频道向在沪所有求职者开放,求职者可享受从岗位查询到简历投递等全程在线求职服务。
江苏省泰兴市在人社局网站和微信小程序里推出“泰兴市就业地图”,求职者可以通过区域筛选、行业匹配、精准搜索等多重方式进行检索,快速匹配合适岗位,用电话沟通、线上面试和“一键导航”的方式,快速入职。泰兴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大“就业地图”的开发力度,真正将就业公共服务由“线下”送到“云端”,变“部门服务”为“掌上办事”。
2020年,全国人社部门创新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持续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金秋招聘月等系列活动,累计发布岗位信息超千万人次。
近年来,就业公共服务的另一个变化是,服务的重点群体除了传统的残障人士、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大龄长期失业人员等,还新加入了高校毕业生。
“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保持高位。而高校毕业生又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既关系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张成刚说。在2021年的11项就业公共服务专项活动中,有7项活动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
服务高校毕业生,“送岗位”是手段之一,创业服务也得跟上。
“没想到人社部门还能帮忙找贷款!”孙邦耀2020年大学毕业后,创办了威海薪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为资金发愁时,当地的就业服务员上门为他介绍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出了申请,一站式审核当天完成,20万元资金很快到账。”
近年来,人社部门将创业服务纳入就业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举办创业大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提供创业培训等形式,为有创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对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让有意向创业的人实现低成本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补齐短板,提升水平
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促进服务智慧化、服务精准化,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我国就业公共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示,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仍然存在均等化不足、信息化不强、精准化不够等问题。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在已有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人社部部长张纪南说。
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下好城乡“一盘棋”,推进服务均等化。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就业公共服务仍依托户籍进行,有些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仍无法享受相应的就业服务。“我们建议各地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将就业公共服务从依托户籍,向居住证转变,使劳动者不论来自何方、去哪里就业和创业,都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张成刚说。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就业公共服务资源参差不齐。“这要求我们统筹调配服务资源,规范就业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确保在不同区域可以提供大体相当的服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卫志民说。
用好大数据,推进服务智慧化。推动就业信息和数据互通共享,有利于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就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张纪南表示,接下来,人社部门将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推进就业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供求双方的即时匹配、智能匹配。
提升专业度,推进服务精准化。要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就要求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根据不同劳动者的自身条件和服务需求,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措施和解决方案。
“应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张成刚说,例如可以探索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志愿者团队,为劳动者多渠道提供专业化服务。
卫志民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PPP模式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就业,是每年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2亿多农民工每月期盼的足额工资,是千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离不开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我们期待,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能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帮助稳定就业基本盘。本报记者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