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去买菜”,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视频,视频中幼儿园老师不厌其烦的在教一个小朋友这句话,小朋友在认真的配合着老师“我和妈妈去菜”一遍又一遍,令人捧腹大笑。现实中,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尤喀克喀尕吐尔村里的村干部和村民也正在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正用他们的热情架起沟通的桥梁。日前,自治区林业厅驻乌什县依麻木镇尤喀克喀尕吐尔村工作队利用自身优势开办农民双语课堂,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时间教给村干部和部分村民10句话,让他们反复学习、加强理解,以期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来到村民活动室,就听见兴致勃勃村民整齐的读着“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原来是工作队队员买买提江·阿布拉克木正在一丝不苟给大家教日常用语,黑板上写着汉、维吾尔两种文字短语,尽管他们的发音虽然不标准,但是一点也没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记录老师所讲的要点,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村党支部书记亚森·尼亚孜学得最认真,因为他前几天刚刚在依麻木镇举办的村党支部书记汉语水平演讲比赛中表现特差,被镇党委点名批评,为此他很受打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知道这个事情后,及时与他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他慢慢学习,工作队会在工作之余开办农民双语学校对双语水平差的村干部进行重点教学,这才有了今天的这一幕。 托合尼亚孜·依斯拉木是四小队小队长,在工作队前一轮走访入户过程中他就反映能否加强双语教育以及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因为他感觉到如果不好好学习汉语,很多事情都寸步难行。双语课堂的开办解决了他的思想上的问题,他非常积极的参加,一大早就来到村委会等待着课程的开始。因为坐在最后一排看不清楚,他将板凳搬到最前面蹲在地上认真的听买买提江·阿布拉克木讲解着。此情此景,尽管课堂条件很差、尽管发音不标准,但这样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到讶异,一直我觉得他们是不是在内心排斥着或者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但我错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之高,以至于在一个小时结束后他们仍然围着买买提江·阿布拉克木不停地问着说着…… 目前,我们所驻乌什县依麻木镇尤喀克喀尕吐尔村共有599户,2600人,只有四户汉族群众,维吾尔族村民占99.8%,村里的村民见到工作队都会有礼貌的与我们握手,说着“你好吗”,可是他们也就只会这一句汉语,继续交流就只能靠手势了。一个孩子看到我举起手机都会嘻嘻哈哈聚集过来,手机举起时,他们天真地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这里的绝大部分维吾尔族老乡都很善良友好,他们会到工作队进驻的村委会打球、下棋,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大多数不会讲汉语。但如果没有翻译基本很难聊天。现在工作队都有三名维汉双语干部,有了他们,入户走访和沟通才能够实现。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关键是提高老乡的文化水平,教育要跟上,不然人们的思想落后,很难改变贫困的现状。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我遇见了积极学习汉语的人,有幼儿园小朋友、有小学生、有高中生、有农村、有外出务工者不胜枚举,学习汉语的热潮正在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人民…… 图尔迪·如孜是村委委员,也是村里的报账员,在学校里学过的简单汉语,在南疆农村与外界缺少交流,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出了校门没有语言环境,过几年也就忘记了,想学以致用很难。他闲暇时间来到工作队驻地,请买买提江·阿布拉克木帮忙下载“汉维语音翻译”软件,这样他就可以在平时用手机软件进行学习,他说:“我现在要学习好汉语,这样会为我的工作有帮助,可以与工作队、镇上沟通交流。”如今他已被村联合党支部确定为党支部书记的后备人选,得知此消息后,他的学习热情更高了。 5月13日,我们走访组来到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阳光普照下的院子异常明亮,几个孩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着各种游戏,有一个孩子则安静的站在一边,我们走上前一看,原来他在看一本汉维双语课本,我们试着让她读着汉字和句子,她居然一字不差的全部读了出来,一打听才知道她在全疆知名的依麻木镇国语小学读书。提起这所国语小学,可是赫赫有名的,许多家长让孩子上国语小学学习汉语,是依麻木镇及其周边乡镇每一个家长的梦想,孩子们也以自己是国语小学学生为荣,这个孩子的妈妈说:“我们不懂汉语,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必须让孩子们学好汉语,就是每年多掏2000元也要让孩子上国语小学,因为他们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走出这个小院,我望着湛蓝的天空中几只小鸟掠过天际,像极了这孩子以后的美好人生。 村里还有许多人都在积极学习汉语,哪怕已经即将50岁、哪怕精力有限,他们都会与工作队学习汉语,萨拉木·伊敏是村委会副主任,今年49岁,工作队刚来的时候他一句汉语都说不出来,有时一见到我们就微笑的点点头,只是与我们双语干部交流,极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我们在走访过程中需要他的配合和帮助,在路上我们开着玩笑,他也会虚心的向我们学习汉语,不经意间慢慢学会了几句话,比如“四老人员”、“我在一小队”、“我叫萨拉木·伊敏”,一本正经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通过心贴心的交流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到了玉苏普·图尔荪,他正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着,我们凑上去看看,他在看维汉双语读本,看到我们李队长后打过招呼后,他指着书中的两个字问我们这个怎么念,当李队长告诉“西瓜”时候,他露出了开心的表情。从聊天中得知,玉苏普·图尔荪是位建筑工,近几年每个村都在新建富民安居房,他跟一位汉族老板一起给村民盖新房挣了一些钱,他觉得有时跟老板不能很好的交流,于是下定决心学习汉语,因为他想利用自己的手艺去外地务工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填补家用。 其实,在南疆农村,像这样希望通过学好汉语来助力自己未来梦想的农民不在少数,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民族间交流和和睦相处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子眼中,学好汉语不仅是多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工具,或许像这一代青少年的父辈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维汉两种语言,但是通过与这些村民的交流,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掌握汉语,能够谋求未来发展的更多出路,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