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
尚士高现在,关注农村集体经济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其中,有的是从实现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角度,有的是由现实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角度,等等,虽角度不一,但农村集体经济正在进一步被重视确是事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只有关注、重视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现实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
今天我们讨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不是别的;它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是在新中国曾经有在全国乡村范围探索实践过几十年的历史背景下的现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在接其之后市场经济也已有几十年探索实践的现实背景下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是在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并夹杂有以生产或销售等合作形式为纽带的少数农户之间的合作社,以及由“资本下乡”而形成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合作关系的机构,同时,还有仍然坚持着原集体经济形式、但生产和经营内容为适应环境多少已有些变化了的数量不大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即是在大量家庭经营、少数合作经济,以及数量不大的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并存条件下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在市场观念已经得到足够培育、市场交易已包含了劳动力本身、几乎什么交易都可能通过媒介被零星感知的市场环境下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在集体文化被大众淡漠了良久、利己文化事实上长期得到膨胀的社会个体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
所以,解决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在其发展实践不断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靠记者就其中的一些零散问题访问几个专家,就梦想着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想法是幼稚的。我们不指望那些患有高度“近视”、得了“魔怔”、一心想着私有化的专家、学者,能够想出好主意来去解决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那些长期晃悠在书宅里、几乎与乡村“两张皮”,以及“混吃混喝”和“混退休”的专家、学者们,也怕是靠不住的。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们,尽管他们各自的关注角度不一,也尽管他们都是值得敬重和学习的;但几乎都存在一小点点的“通病”,即:很少有人从分散的农户的利益的角度来关注这个问题。这就使得他们的许多努力都没能得到应有的好的结果。
人类发展到今天,在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下,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球村”。在今天这个“球村”里,正赶上资本主义发展到其最后的国际金融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的最后的没落的时期,也就是最后的疯狂阶段。疯狂之后必然是灭亡。对这个铁定的规律保持清醒的认识是没有坏处的。而中国的广大的分散的农户经营,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竹筏”,飘荡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上。农户在这“竹筏”上,究竟是“打鱼”还是“捞虾”,完全由农户自己说了算;如果不怕忍饥挨饿,还可以划着“竹筏”自由游荡,也可以躺在“竹筏”上晒晒太阳什么的。这或许就是长期以来一些人不遗余力地鼓吹的所谓农民的自主经营权。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的盲目性,所以,蔬菜烂在地里不收、水果没有销路喂猪,诸如此类的新闻,多年来总有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如果一个农户一季的劳动成果全都“打了水漂”,那必然影响到其后的经营,甚至影响到当年他们的家庭生活。一个农户与全国的市场主体相比,那甚至还远不到“九牛一毛”,但其一季的损失,对其单个家庭来说,这就无疑是百分之百的打击。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飘荡在“汪洋大海”上“竹筏”,在其周边,还可能有形形色色的“坑蒙拐骗”的“贼船”;还可能有高利贷“寄生虫”们的外表华丽的“鬼船”;更有张着血口的西方资本的“大鲨鱼”。要是有人硬要抬杠,说解放前两千多年中国都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不也过来了吗?那这个抬杠人的思维,无疑就是“刻舟求剑”的思维。不仅如专家学者们所发现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对实现乡村振兴有不利的影响;而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全球市场化环境下的风险不能被低估。所以,只有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生产、经营,才能有效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面对现实的经验之谈,好在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它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分散农户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和经营有两种方式,一种形式是合作社,另一种就是集体经济形式。合作社是初级合作形式,集体经济形式是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合作社比分散的农户经营有很大的优势;集体经济形式又比合作社有更大更多的优势,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事实。
合作社这种形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曾经是根据当时实际需要的必然的和唯一的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是农民所需要的”;“合经作社运动可以随农会的发展而发展到各地。”当年江西苏区建立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1934年达到了1423个,对反“围剿”和改善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信用、生产、运输、医药合作社就有1280个;在晋察冀边区建立的商业合作社也多达3810个。解放战争时期,仅东北解放区就建立了7500个供销合作社。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合作社。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使农民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是逐步地集体化,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按列宁所说的经过合作社。目前我们的合作社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将来发展为苏联式的集体农庄的那种合作社。集体互助的办法是群众自己发明出来的,应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广泛组织集体互助的生产合作社。还有三种形式的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手工业合作社,我们有了人民群众的这四种合作社,和部队机关学校集体劳动的合作社,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高一阶段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在全国范围广大乡村开始探索实践,为迅速改变当时一穷二白面貌、为快速恢复和建立国民经济体系等,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今天,不管是从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方面,还是从增加农户由穷苦变富裕的实现途径方面,还是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方面,还是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方面,还是从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方面,还是从巩固国民经济体系方面,还是从巩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方面,等等,总之,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这不是在开玩笑。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无所事事,或者敷衍了事,那才真正是在开玩笑!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尽管集体经济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只有新中国才产生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从这个历史史实看,它的确是新生事物,但经过新中国在全国乡村地区的几十年实践探索,其成功经验和其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性规律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个规律,既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称其为规律,就是说,它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所以,政策环境无疑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政策环境。各地还需要进一步“构建系统性、常态化的扶持政策”。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专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到与家庭承包经营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系统性、常态化的扶持政策,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补齐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短板’。”
同时,现存的农村集体经济,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活力,进一步总结发展经验,用自身发展的实践事实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影响。首先要影响到周边的合作社和广大分散的农户。
与分散的农户这种“竹筏”相比,农村现存集体经济尽管有相当的优势,但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活力,以便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增多一份“保险”。那么,他们该怎样提升自身活力呢?这就要注重培育集体文化的底蕴,充分发挥集体文化的作用。要有超越“小集体”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意识。在全国现存农村集体经济体之间,先进行内部的广泛“对接”和广泛“合作”,先使现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各个“小船”,变成可以抗御大风大浪的“巨船”。这种“对接”和“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各个农村集体经济体自身都具有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合作的先天条件。支撑这种共性的基础,就是他们都具有比较牢固的集体文化理念。有了在先天共性基础上的各个农村集体经济体之间的广泛合作,信息来了,经验来了,市场来了……各自的发展活力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了,集体经济的影响也随之进一步地扩大了。现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就为集体文化的弘扬创造了看得见、摸的着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条件。
大力弘扬集体文化理念,才能为农村集体经济这个“巨厦”的建设,“打造”好坚实的“地基”。集体文化是在内容方面与私有文化正相对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集体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到在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的事。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小农经济的发展历史,与之相对应的非集体文化因素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根深蒂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才使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文化也随之拨云见日,进而也登上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殿堂。从历史经验看,要真正让集体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生长,确实是触及到人们灵魂的事。好在,在中国有比较长时间的“触及灵魂”的社会主义包括集体文化的培育和弘扬过程。接着,继续进一步大力弘扬集体文化理念,进一步培育集体文化意识,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就是举起了张“目”的“纲”,牵住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牛鼻子”。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在意集体文化的弘扬呢?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的主力军始终将是广大农民,而集体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都离不开集体文化。没有集体文化的底蕴,即使形式上是集体经济,那这个“集体经济体”也怕会东倒西歪,没法迈出发展的步子。有了集体文化的底蕴,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许多事务,诸如内部管理问题呀,发展规划和决策问题呀,内部的公平公正问题呀,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的创新问题呀,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解决问题呀等等,都会变成容易被解决的问题。同时,关注、研究和具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也要自身先进一步树立集体文化观念。如果在关注、研究和具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撇开集体文化这个重要因素,那就可能出现,拿着私企经验的小“手套”当帽子,往集体经济的“头”上硬套的怪事;就可能出现,经常盯着类似六个大人怎么平分五个小鸡蛋的问题,整日的茶饭不思,结果却也拿不出什么主意和办法;还可能会出现,“好心”建议,却提出类似“三五个人共同到菜市场去卖几颗白菜”这类为显示公平而无视监督成本的“奇招”。总之,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离不开集体文化;关注、研究和具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们,也离不开集体文化。没有集体文化的支撑,农村集体经济的顺利发展将会是困难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