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经济民生

阿克苏地区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新模式

时间:2019-03-14 15:38:06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围绕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积极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新模式,以“转移就业脱贫一批”为路径,以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实施“订单式培训、成建制输出、干部带队住厂”模式,坚持“集中输送、集中培训和集中就业”的原则,分批分期、分类施策、多渠道引导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参加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全面提升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力争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影响一批、带动一片”。

阿克苏地区共有农村富余劳动力90289人,其中常年富余劳动力48866人。2016年以来,全地区开展各类培训25.29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4.39万人(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87万人(次),占职业技能培训总数的89.4%。组织3.83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全地区累计转移就业44.34万人(次),其中:第一产业转移就业25.89人(次)、第二产业转移就业8.78人(次)、第三产业转移就业9.67人(次)。

一、落实岗位,统一输送。建立地区、县(市)、乡(镇)、村四级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因地制宜开发岗位。紧紧围绕地区“76331”战略,依托纺织服装产业“一城两园”的空间布局,统筹开发园区企业用工岗位;立足短期务工和季节性务工等转移就业需求,发展“卫星工厂”、民族特色手工、乡村集市贸易、特色餐饮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和乡村小微企业,积极实施“短平快”项目,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家门口岗位,在家门口增加收入推动转移就业。2016-2018年,阿克苏地区开发各类企业空岗4.31万个;2019年,全地区可开发疆内外各类就业岗位9.5万个。二是建立企业空岗信息库。地区在两个园区建立收集、核实和旬报制度,依照用工时限,提前向地区人社局报备空岗信息,建立空岗信息库,明确岗位数量、工种、用工地点、技能要求、工资待遇、上岗时间、食宿安排等信息,及时向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发布。三是建立信息联动机制。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人员根据空岗信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储备人员信息与岗位信息进行匹配,实施入户宣传,把政策和岗位信息送到农民家中,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区根据企业不同用工时段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报名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开展集中培训,培训人员从储备库中选送,重点向贫困家庭劳动力倾斜。四是组织专场招聘会。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千乡万村”等专场招聘会,带领企业下乡招聘,把就业岗位送到农牧民家门口,为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双向选择平台。招聘会后,直接将员工输送企业,实现供需有效对接。2016年以来,全地区共举办各类企业专场招聘会410余场(次),有4.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五是加强多方劳务协作。发挥对口援疆优势和兵地融合作用,开发内地、疆内、兵团企业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方转移就业。2016年以来,全地区累计转移就业44.34万人(次),其中就近就地转移就业30.54万人(次)、跨县(市)转移就业10.83万人(次)、跨省市转移就业0.32万人、跨地区转移就业1.55万人、向兵团转移就业1.1万人。

二、层级培训,提升素质。按照岗位类型和“输出一人、培训一人”的要求,在地区范围内大规模、分层级开展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村级培训。依托“访惠聚”工作队、村委会和下沉干部开展村级夜校培训,每天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国语、法律、纪律观念培训,提升国语水平。二是乡(镇)培训。紧盯庭院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用工需求,在培训人员较为集中的乡(镇)组织开展10-30天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由劳务输出地组织开展转移就业前基本劳动素质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三是县(市)培训。对年龄小于22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县技工学校注册学籍,参加2-3年学制教育培训;围绕本县(市)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商务、家政服务、餐饮业等企业用工需求,集中组织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职业院校参加1-3个月“国语+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四是地区培训。依托技师学院、各技工学校,采取统一输送、统一开班、企业冠名、集中授课、集中就业的方式,开展7天以上转移就业前基本劳动素质培训;按照就近原则,对院校周边县(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1-3个月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国语培训;在县(市)培训的基础上,地区院校招收年龄小于22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整建制教育培训。五是企业岗前培训。根据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乡镇(村)扶贫车间、卫星工厂用工需求,以订单、定岗、定向为主要培训方式,以岗位技能、简单国语、厂纪厂规、安全生产等为主要培训内容,开展企业新招用人员岗前培训,强化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确保实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稳定一批。三年来,先后在地、县、乡三级组织1.26万人参加纺织产业工人集中培训,组织1.44万人参加转移就业前基本素质培训,培训后统一输送到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业,培训后上岗率90%以上。

三、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阿克苏地区结合工作实际,将转移就业培训期限延长至30天,培训内容为感念党恩、法律常识、基础汉语、劳动纪律、军训和安全生产等基本劳动素质教育,同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企业冠名班级讲授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基本规程等有关内容,培训全程实施军事化管理。为做好纺织服装产业工人集中培训,人社、教育、卫生、政法、职业院校等部门形成合力,人社部门负责岗位开发、岗位信息发布、制定培训计划、人员组织输送;教育部门负责教材编制、组织培训资源;卫生部门负责培训期间的医疗卫生工作,对集中培训学员开展定期巡诊;政法部门负责劳动力转移前政审工作;职业院校负责整建制输送劳动力集中培训期间的所有服务管理工作,包括食宿安排、课程设置、学员管理、带队干部管理等内容。为推动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输送和培训过程中,建立企业与县(市)、乡镇结对的模式,所有集中培训班均以企业冠名,为有针对性的转移就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暖心服务,确保稳定。从离乡转移出来培训到一年稳定就业期限内,每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均有为自己服务的带队干部。集中培训期间,带队干部架设学员和培训院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为培训学员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为培训学员建立培训档案。培训结束后,带队干部随同转移就业人员一并进驻工业园区,在“地区转移就业服务站”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服务,架设员工、企业、输出地、输入地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确保“输得出、稳得住”,真正实现“以业管人”。带队干部定期对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随访谈心,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巩固集中培训成果,引导和激励其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保证每月随访不少于3次;建立转移就业工作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记录转移就业人员出勤、工资收入、就业政策享受等信息,确保与社保卡记录内容一致。带队干部年度考核与转移就业人员在岗率、收入情况、遵章守纪情况挂钩,确保暖心服务。(王雪瑛)

  • 上一篇: 山西临猗:巡逻途中遇火情 交警秒变“消防员”
  • 下一篇:整装出发!听财网携手青岛媒体圈,打造财经新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