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丹 上海报道
“有心做大网红权益,基民伤痕累累;无心插手中短固收,客户偏好升温;如果再加个横批,那就是‘理财’替代‘货币’”,12月11日,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营销副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总结称。
12月12日,业内颇为关注的陈光明首款专户产品曝出了首募规模,虽然60亿元已是不错战绩,但远不及市场此前预期。
转眼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蓦然回首,这一年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也是经历了一番变局与阵痛。
权益类遭受打击
以12月12日计算,距离2018年收官现仅剩下11个交易日。按照惯例,此时正应是各家基金公司、各类基金年终业绩排名的冲刺之时,但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内竞争的氛围似乎要弱化许多。
多位权益基金经理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今年A股市场持续低迷,权益类基金业绩泥沙俱下,盈利者寥寥,大家索性不再纠结于排名,尽力做好接下来的每天。
截至今年12月12日,公募市场仅有4只股票型基金年内收益为正。而从基金的基本情况看,脱颖而出多与仓位较低直接相关。
再看混合型基金方面,排名第一的是交银新回报灵活配置C,至12月12日,其年内收益率达到260.09%,光大保德信永鑫C和A年内涨幅也超过了200%,位列第二、三位。按照传统经验不难发现,这些基金的高收益实则是来自大额赎回。总体上,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收益为正的不足两成。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总结说,2018年A股市场受到内外利空因素影响,出现大幅下挫,导致基金行业在2018年也经历了不小的震荡,新基金发行遭遇空前困难,今年第一次出现了很多基金发行失败的情况,特别是权益类基金新发规模普遍较小。
“货币基金等固收类产品规模今年整体还是呈现增长态势,不过也有变化,那就是理财基金、中短债基逐渐在四季度取代了货币基金的热度”,上文提到的那位公募基金营销副总表示。
他说,今年上半年,公司制订的营销方向是侧重于推崇主动管理,打造名牌权益基金,但没想到A股市场如此不给力,最终还是固收产品重新赢得投资者认可。
基金业协会最新统计信息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8.34万亿,较上月的8.26万亿仅增长约800亿,增速继续放缓。
近段时间,各家基金公司营销的重点都是中短债基金和理财基金。
泓德基金李倩表示,下半年,中短债基金份额显著攀升,成为资金热捧的品种。一方面是受今年整体环境影响,货币政策出现相对宽松,短端利率持续处于低位,导致货币基金收益下行;另一方面货币基金受T+0赎回限制,而中短债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相对收益风险更合适的产品,风险等级低于普通纯债,收益空间则高于货币基金。
不过,还有固收类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11月份货币基金规模可能降幅较大。有监管因素,目前余额宝等超大规模货币基金压力很大,可配资产受到限制。他们认为,作为场景产品,未来货币基金不排除会被银行理财产品所替代。不过,总体来说,今年以固收类产品为主的基金公司日子相对好过。
投资体验重要性提升
部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才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据记者了解,他们的首发公募产品多数选择了权益类,难逃生不逢时的尴尬。
上海一家新基金公司高管坦言:“逆水行舟困难大,只能更加追求产品差异化,做出特色和业绩,以争一席之地。”
“空喊长期投资,其间的收益振荡,谁来承受?做投资,一定要注重持有人的持有体验,若体验不好,不仅投资者不答应,一些机构的领导也不答应。投资者教育在劣质的业绩面前,非常苍白!”日前,一位资深基金业内人士在朋友圈中表示。
对于投资者体验,还有上海的一位基金公司副总日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到,其重要性在今年明显上升。
她解释说,原来从产品角度只要符合基金契约,如量化指数产品,就复制跟踪指数就好,但今年不一样,对于主动管理类产品,投资者还关心它的运作层面,包括它的品类,风格不能漂移等。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董事总经理林鹏近日受访时亦指出,除了对产品本身的管理之外,客户体验也被越来越多管理人所重视。
在他看来,市场波动起伏在所难免,管理人希望客户的心态稳定,就需要先在组合管理中做出调整;控制回撤,波动不能太大。
“这种策略有可能会牺牲掉一些收益率,但能为客户的心理创造比较好的环境。短期看还可能缺少爆发和大量关注,但能鼓励客户长期持有产品,对管理人的投资也是有益的。”他说。